国企ESG样本观察:在缺水型超大城市做水务管理,生态、民生、经济“三本账”如何平衡?
生态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民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 特约撰稿人杨楠 广州报道
今年以来,包括广州在内的广东多个城市降雨天气比往年来得更频繁暴烈。但雨水丰沛的广州,其实是一个缺水型超大城市。
过境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并不是同等的概念。广州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而人均本地水资源量极度匮乏。根据2022年《广州市水资源公报》,全口径人均水资源量为7487立方米,剔除过境水后的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421.8立方米。广州本地水资源还不到全国人均值的1/4。
当前广州的常住人口已超1800万,属于超大型城市,炎热的天气让民众用水量本就偏多。一边是资源匮乏,一边是需求高位,仍在拉大的供需比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水务管理智慧。
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水投集团”)旗下拥有涵盖供水、净水、排水、市政设计、水科研究、城市服务等板块的10家子公司,供排水综合产能占到广州全市的七成,服务广州超1200万人口。广州的水务管理逻辑,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家企业如何平衡经济、生态、民生“三本账”中得以探寻。
“用心”写好“生态账本”
水质污染是导致水资源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污水净化和再生利用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涉及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消毒等过程。
坐落在广州白云区国际健康城的健康城净水厂,是一座全地埋式净水厂,地下17米深处埋藏着一座污水处理工厂,加盖全封闭完成全部污水处理过程,杜绝污水暴露、臭气外溢、噪音扰民;地面是岭南风格的湿地公园,四时花卉五彩缤纷,虫鸣鸟叫、水清鱼乐,工业园区变为“居民的后花园、城市的风景线、花鸟鱼虫的天堂”。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沥滘净水厂地面景观,受访者供图)
目前,广州水投集团已在人口和产业密集的广州中心城区建成9座地埋式生态化净水厂,地埋式净水厂数量、产能位居全国第一,超全国同类50%。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以沥滘净水厂三期为示范,构建碳排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污水处理全流程碳排放总量、碳减排量、碳足迹实时监控,采用精准曝气、智能投加等措施,减少碳排放,对降低企业的污染处理成本、改善服务区域内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有明显作用,工程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这套由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和市政总院共同研发的智慧化低碳平台项目于2023年1月投入运行,借其辅助,水厂通过精准曝气、智能投加、再生水利用、绿化碳汇、水质提升等措施,实现碳减排比例达到36.5%。
此外,广州水投花都排水公司构建了一套以净水厂、泵站、闸门、管网、河涌联调联控为核心的智慧水网体系,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污水处理、河涌生态保障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还有今年将达到30座的无人值守泵站、智慧电房……类似的场景,在广州水投集团的许多水厂里已是常态。
以科技赋能优化管理、提升生态效益,实现多方共赢,既要守住青山绿水,又能化成“金山银山”,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在广州水投集团的体现。
“用情”理好“民生账本”
在荔湾区桃源社区一个老旧小区里,工作人员将一根根细长又泛着银色亮光的新管道铺设到墙面上,它通向的不仅是新供水系统,更是供水服务到终端的惠民生活。
2019年,广州市政府要求利用5年时间,完成2000年前建设的既无物业管理、又无加压设施的老旧用户共用用水设施改造工作。当时由于原有设施老旧,一些老旧片区的居民在用水高峰水压不足,往往需深夜接水用水。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按比例出资超2亿元,承担中心城区约14万户的改造工作。
然而,城中村始终是“特殊的存在”。近年来,广州花大力气推进城中村升级改造,通水供水是最基础的民生保障。城中村内供水管网普遍陈旧老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个别城中村甚至违章用水和截留水费扰乱正常供用水秩序。
按照广州市政府统一部署,近年来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投资约27亿元,大力推进74个城中村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作。目前,73个城中村已完工通水,实现“抄表到楼”取代从前按村总表计收水费的模式,减少了以往加价分摊水费的问题,超百万人口从中受益。
在突发情况下,闻令而动保障民生是国企担当和职责所在。
自2021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以来,广州已制定至少16项制度文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对水务国企而言,助力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每年的防涝备汛、应急抢险是“必考题”。
2024年,广州水投集团运维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超2.1万公里,所属排水公司综合抽排能力从3万立方米/小时提高至超10万立方米/小时,实现跨越式提升。科学布局中心城区12座综合性防内涝应急抢险基地,构建“半小时布防抢险圈”。一般水浸点通常1小时内处置完成,比较严重的情况通常2小时内处置完成,平均处置时间比以往减少一半左右,有效实现抽排能力及布防速度“双提升”,在中心城区的内涝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远程监控无人值守加压站运行情况,受访者供图)
据广州水投排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公司将优化布局“点-线-面”三级防内涝应急抢险体系,在中心六区配备146支专业化应急抢险队伍,武装龙吸水、大容量排水抢险车、液压动力站等各型装备超800台,可单次出动抢险人员553人、抢险车辆152辆。同时,还在全省率先搭建起由“排水设施管理作业平台”和“管养通APP”构成的智慧排水管理平台,并开发“广州排水公司气象精细化服务平台”,排水应急保障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从‘源头’到‘龙头’,再到老百姓‘心头’,以解决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出发点,坚定站稳人民立场,牢记服务民生保障,作为国有企业义不容辞。” 广州水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用功”算好“经济账本”
生态和民生效益的保障,需要不断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经济效益,三者密不可分。
近年来广州水投集团以创新推动降本增效、促进营运管理品质优化提升,在无人值守改造、新能源利用、药剂精准投加、新设备研发、管理模式革新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023年,集团实现营收111.7亿元,利润1.9亿元,工业投资20.5亿元。
广州水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打造以水务环保为核心,市政工程服务为重点,涉水资源利用为协同,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业务布局体系,做优辅业推动集团水务环保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可以说,这是广州水投集团的基本运营思路。
广州水投集团尤其重视和加大对创新前沿领域产业的培育力度。围绕智慧水务信息技术、水务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水质检测、智能水表、设备维修、再生水回用、光伏发电、污泥运输等领域,广州水投集团正积极探索轻资产输出模式。譬如,下属公司自主研发小型清疏设备并市场化,自研AI智能控制除磷药剂投加系统,加强智能装备研发量产。
在拓展业务场景上,广州水投集团积极探索节水经济新业态,推动资源“变废为宝”。以污水、污泥的再利用为例,2023年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已超额实现中水回用率达41%,并拓展了市政园林用水、商业汽车美容、工地用水、工业冷却等用途。同时,建成投产18座净水厂内污泥干化设施,污泥干化减量率达到95%,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并利用污泥制作建材、海绵介质土、园林基质土、炭化燃料棒,进一步实现资源化利用。
在产业链的整合与拓展上,广州水投集团还逐步向污水处理上下游细分产业链进行业务延伸,推进尾水利用、中水回用、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装备维修等业务,构建绿色产业链,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具备水务全产业链的大型国有企业。
在营运管理上也积极创新,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成功发行首单资产支持票据8亿元,广州水投净水公司成功发行大湾区首单绿色债、气候债双达标债券,所属供排水企业生产用电参与用电市场化交易等。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拓宽了集团发展的空间。
生态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民生。厚植民生福祉、澎湃创新动能、完善产业生态,广州水投集团的做法,为缺水型超大城市的水务管理提供了广州智慧与国企ESG实践。
(作者:伍素文 编辑:于长洹)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