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政策发力与产业需求改善,将促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18 05:00

5月信贷和社融数据显示,M1同比-4.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同比减少4100亿元。社融在政府债与去年企业债低基数的影响下,同比多增5132亿元,推动社融同比增速上行0.1个百分点至8.4%。这些数据延续了4月以来的趋势。

这些指标并未完全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事实上,经济数据相对稳定向好,信贷数据正在与经济运行脱钩。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比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5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都表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趋势。5月PPI环比7个月来首次转正,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已连续2个月收窄。与此同时,信贷结构性的投放仍在强化,比如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5月末同比增长11.6%、15.9%、19.2%,显著高于9.3%的贷款余额增速。

信贷需求下降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必然现象。一项研究认为,在过去十年中,全社会信贷增长有约70%来自于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相关的信贷。这种高负债经济增长模式容易导致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减弱。因此,中国推动经济升级并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以及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构建,我国逐步减少对地产、城投等的依赖,这两方面贷款的需求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工业创新部门以及现代服务业,信贷主体变化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趋弱,信贷增速下行。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因此,年初以来相继规范手工补息、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主动“挤水分”“去虚胖”,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在挤水分的过程中面临信贷短期快速下降问题,4、5月份M1及M2增速显著下行便是受此影响。由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在转型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需求储备,叠加地方继续化债,今年1~5月城投债净融资额为-2080亿元,5月企业债券发行增加对信贷增长也有下拉影响。此外,特别国债发行也吸引了大量居民和企业存款流向债市。

可以看出,短期金融“挤水分”与长期经济转型因素叠加,导致信贷增速、M2增速等指标受到影响,但对实体的支持力度仍然积极有效。因此。目前的金融数据变化是意料之中的政策性结果,并未对经济本身构成巨大的冲击。但是,随着地产转型以及收益率下降,居民储蓄不断增长,可能导致市场上缺乏足够的信贷需求。虽然专业机构对金融数据走弱早有认识和预期,但数据转弱可能会影响市场信心。这也导致相当一部分资金追逐超长期特别国债,利率降至2.53%。

在此背景下,市场上有一些声音希望大力刺激信贷快速扩张来驱动经济增长,出现了呼吁降低利率的观点。相关权威人士认为,利率下调仍有空间但也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内部面临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的问题,净息差继续收窄会影响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外部则是要考虑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中美利差持续倒挂以及美联储迟迟不降息的背景下,利率调整也需要考虑对汇率的影响。

目前,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政府通过制度创新激励募集更多的创投资本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专项债、特别国债的发行和落实都在加速,各地密集出台的地产政策也在促进市场恢复。相信随着财政政策的发力与产业需求的改善,更多的社会融资将逐渐涌现,对冲“挤水分”产生的下拉作用,促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现更均衡的信贷投放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