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对话03|华科尔执行董事李奔:应用场景需求增加,工业无人机迎来千亿级市场

链上新南沙陈梦璇 2024-06-24 12:56

开栏语:搭乘空中的士通勤和观光,利用无人机进行农林植保、高空灭火和电力巡检……在广州,“低空经济”正在让生产生活更立体,与其相关的本土创新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在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掘金“低空”新蓝海,广州如何成为“天空之城”的领航者?南方财经推出《低空对话》系列报道,与低空经济产业链的上下游从业者进行深入探讨,剖析低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敬请垂注。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勘探测绘、能源巡检、安防监控、快递物流、农林植保……无人机凭借其灵活、高效、精准、成本低等优势,随着产业链趋于成熟、工业级应用场景需求增加,正迎来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达到1174.3亿元,同比增长32%,工业级无人机产业规模达766.8亿元,占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比重的65.3%。

在快速扩展的公共服务领域,为解决城市高空消防盲区,广州市华科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尔”)研发的“机车联动高层灭火救援系统”,让一台消防车同时搭载可以“无限”续航灭火的消防无人机,覆盖近200米的灭火高度,通过“地空协同”有效弥补传统云梯车、高喷车的空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潜力。

华科尔深耕无人机行业24年,近期,作为牵头企业单位,在深圳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成立全国智能飞行器产教融合共同体。华科尔执行董事李奔受访表示,技术升级和场景开放是近年来低空经济爆发的主要因素。无人机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牵动作用是超万亿级的,相关的运营场景还在不断地拓宽,随着资金、技术、人才三个核心要素的厚积薄发,每个应用场景未来都有可能达到千亿级规模。 

集中资源提升业务发展价值

南方财经:华科尔在无人机行业耕耘20余年,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点,又是如何克服的?

李奔:2000年左右,海内外一批航模发烧友带动直升飞机模型产业崛起。华科尔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直升飞机模型的研发生产。当时的航模没有GPS导航模块,也没有智能化的飞控软件,飞行操作非常考验飞手的技术和经验。到了2012年后,随着航模转型和技术升级,智能无人机诞生了,华科尔也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迎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大疆。为了实现差异化发展,此后,华科尔切入工业领域,转型做工业级无人机,目前在消防场景做到了“头部”企业。

虽然目前低空经济被列入了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十几年前的起步阶段,我们预测不到今天的成果,企业也是根据市场的感觉在走。每一个行业从起步到初步建立市场、再到列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一般都要经过十几年到数十年的培育期,不断积累、沉淀技术、探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不少困难,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阶段。

一个是2011至2012年,我们抛弃传统的直升飞机模型,转型升级做技术含量更高的智能无人机的阶段。在旧的、有稳定产量和市场的产品停止生产的同时,新的产品技术还不成熟、不完善,青黄不接的阶段对当时的企业来说最为艰难。第二个阶段是三年新冠疫情导致的政府采购减少。这两个困难一个源于内部技术升级,一个来自外部市场变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困难永远拦不住想解决困难的人”,尽管挑战重重,我们还是坚持集中所有资源积累技术,研发新产品。

短期来看,虽然不得不经历阵痛,甚至出现经济损失,但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有这样的魄力转型,一旦决定下来,就得舍得“断臂”,如果还是拖泥带水,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思想误区,技术升级的工作就会不断延后,甚至遥遥无期了。

南方财经:在转型的过程中华科尔投入了多少研发力量?有哪些创新亮点?

李奔:经历这两次调整,我们的人员规模从2000多人一下子缩减到700多人,现在保持在300人左右,其中研发人员有80多人,平均每年投入3000到4000万元研发经费。无人机结合了多种原创技术和集成技术,是以航空动力学、电子信息学、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华科尔按照无人机的功能属性设置了多个小型的研发团队,例如软件、硬件、飞控、云台、结构设计等等,以点带面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已取得40多项授权的发明专利。在技术方面华科尔现在解决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实现芯片的100%国产化,全部使用华为海思芯片。第二个是全自研飞控系统。整个行业里面有自主飞控系统的企业不多,只有五六家。这两个问题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能否走得宽、走得远。

应用场景牵引二次开发

南方财经:华科尔的无人机产品线涵盖了多个领域,如何去挖掘这些应用场景?

李奔:工业级无人机研发的目的是辅助或者代替人力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频次高、难度大的任务,例如巡检、救援、监控、执法等,因此我们主要以运营场景为牵动,根据客户需求,在已经成熟的飞行平台上做二次开发。

2016到2017年,在前期推动无人机平台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我们将消防无人机作为重点发力的突破口,和省内外的各级消防部门沟通探讨,针对50米以上高楼的消防救援中消防器材上不去、消防人员安全保障难的痛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究和优化,形成了一系列单机或组网作业的消防无人机产品,以及无人机消防车一体化专业作业平台。这台无人机消防车可以一次搭载两台无人机,通过飞行将水管等灭火器材带到空中,快速扑灭火焰。我们还给无人机植入了AI影像识别、红外热传感等技术,飞行平台搭配不同挂载就可以改为其它的用途。

我们的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北美、欧洲及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东迪拜设展的时候,消防无人机的样机都被买走了,这也可以看出,整个市场对工业级无人机的需求还是很大,特别是经过40年的城市化发展,县级以上城市高楼林立的地方,都需要解决高层消防的问题。如果消防无人机能够列装的话,有可能会达到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我认为,未来三年,低空经济万亿蓝海市场的估计还过于保守,实际上,无人机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牵动作用是超万亿级的,相关的运营场景还在不断拓宽中。我们现在只是把消防无人机作为一个突破口,弥补之前几年高投入、低产出的缺口,先形成良好的现金流,保证企业的运营,未来把消防无人机的商业模式做成功后,我们就可以复制到其他的产品线,每个赛道都有可能达到千亿级规模。

南方财经:在近期广东省、广州市发布的低空经济政策中,你最关注的是哪些内容?从企业角度看,你认为这些政策或措施能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培育低空经济带来哪些利好?

李奔:行动方案(《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对我们企业指明了发展的路径,特别是运营场景的开发开放。有了应用场景了,企业就会有机会进去。我们作为企业怎么样紧跟这个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这个是要时刻思考的问题。

在无人机领域,中国绝对是世界第一,大湾区又是中国最适合低空经济发展的区域,这里产业配套完善,人才资源集中,资金、信息、政策等国家资源要素密集,特别是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市南沙区。我现在很关注广州市的天河、黄埔、白云包括南沙这几个有这么多高楼大厦的区域,在这个政策大背景之下,政府有没有魄力投入资金为消防部门装备本地企业生产的高楼消防无人机等产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和安全保驾护航?我相信这将为无人机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样,我们企业也能找到为本地服务的成就感。

产教融合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协同

南方财经:你认为当前发展低空经济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李奔:低空指的是1000米以下的空域。除了通用航空外,在这个范围内目前有四类飞行器。第一类是离个人消费者最近的航拍无人机,比如大疆。第二类是为各行各业赋能的工业级无人机,例如华科尔、极飞科技。第三类是以亿航智能引领发展的垂直起降电动无人机eVTOL。第四类是飞行汽车,代表企业是小鹏汇天。

发展低空经济,我认为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细化管理,区分哪种空域适合哪种航空器飞行、作业。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合低空智能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低空和路面结合的监管控制系统,通俗地说,就是无人机飞起来能让监管部门看见,并在出现突发意外时随时能够发出指令控制。这些需要政府牵头通过法律完善,目的是通过分类管理解决低空飞行中的安全问题,以此来保障和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南方财经:近期华科尔分别与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签署了《智能飞行器产业学院建设合作协议》,后续有哪些合作计划?

李奔:5月25日深圳第八届世界无人机大会上,华科尔作为低空经济无人机企业的牵头代表,与辽宁科技大学、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和广东科技学院,联合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成立了全国智能飞行器产教融合共同体,目前共同体已经有100多个成员,以助力低空经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汇聚产业与教育资源,促进智能飞行器产业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推进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一体”格局。

这些学校本身开设了无人机专业,但以前他们是凭想象设置课程。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企业与学校双向赋能,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推进低空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提升我国智能飞行器行业的全球竞争力。

南方财经:对于希望进入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和个人,你有什么建议?

李奔:如果企业和个人有志进入到低空经济赛道里面来,我的建议是要先思考好如何利用国家政策纲领和地方的施行细则,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找到方向后,首先要对行业有信心,第二要对自己有耐心。国内无人机行业虽然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仍然可以算是刚刚兴起,未来的前景很广阔,然而想要投机倒把赚快钱、一夜暴富是不现实的。这个行业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三个核心要素的厚积薄发,还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选择的细分赛道,稳扎稳打,整合前沿技术赋能社会发展。有时候我跟同事开玩笑说,已经坚持了24年,再熬70多年,我们就是百年老店了。所以我想,作为企业要相信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和广阔市场,坚持不断投入,企业和无人机行业才会越走越好。

统   筹 | 娜迪娅

记   者 | 陈梦璇

视   频 | 甘俊 陈梦璇

编   辑 | 江珊 刘巷

实习生| 何子浩

(作者:陈梦璇 编辑: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