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上,央行指出,将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此举为货币政策立场正式定调。
在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看来,过去十年得益于房地产和基建的快速发展,信贷规模扩张成为政府调控的重要抓手。但在两个行业进入调整周期后,货币政策将逐步从关注规模向关注价格转变,将更注重通过7天逆回购利率等指标传导到其他价格表征。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或将进入转型时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5月份,CPI同比上涨0.3%,PPI同比下降1.4%。央行金融数据显示,5月份M1、M2增速进一步放缓。
刘晶表示,消费复苏的步伐虽有波折,但服务性消费亮点突出。PPI下降幅度在收窄,CPI温和上涨,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外需持续回暖,出口修复强于预期。此外近期支持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密集出台,显示出政府稳经济、促转型的决心。
她表示,尽管面临着一些结构性压力,但经济持续复苏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为经济平稳换挡保驾护航。
目光移至大湾区。刘晶认为,与纽约湾区等国际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互联互通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从深圳外贸规模重回第一,香港提出“超级增值人”的最新定位,广州GDP重回全国第四的表现来看,都体现出大湾区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出口提振强于预期,稳房市信号愈加明确
21世纪经济报道:汇丰对今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有哪些判断?
刘晶:我们基本上维持年初的判断。从物价角度来看,PPI负增长幅度收窄,CPI温和上涨,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消费方面,虽然有一些数据表现不如预期,比如“618”喜忧参半,但服务性消费整体表现较强。外需方面,出口的提振强于预期,内需恢复速度稍慢,整体来看需求端变化不大。
房地产市场方面,近期政府发布的“517”系列政策与年初我们预期的今年将出台稳房产政策相符。事实上,今年5月中央指出房地产工作具有人民性、政治性,是一个比较高的定调。目前市场对更大力度的政策有所期待。
金融数据:从看“量”到看“价”的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央行指出,将逐步淡化对数量指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金融总量指标意义有没有发生变化?
刘晶:过去十年是货币政策框架逐渐转变的过程。最初主要盯住数量型指标,后来加入利率要素,进入量价并重阶段。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未来将明确单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如7天逆回购利率、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向市场传达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或将发生较大调整。
在2008至2020年期间,政府将房地产和基建视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推动了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彼时地方平台对利率的敏感度并不高,真正起作用的更多是信贷量的调控。但目前房地产行业进入了调整周期,因此未来会更侧重信贷价格。
21世纪经济报道:一季度调整了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挤水分”效应明显,汇丰对此有何看法?
刘晶:这与淡化对规模的关注的问题是相关的。调整主要优化的是季度核算的部分,其目的在于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避免月末季末冲规模造成的过高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核算方式计量出了基数和多期数据,在对比上将更具可比性。因此不必过度解读这一现象。
21世纪经济报道:最近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呼声再起,各地政策不一,您认为施行的必要性有多大?
刘晶: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房贷偿付金额,并且缩小存量与新增房贷的利率差距。目前我国房贷利率调整频率较低,大约为一年一次,这可能会催生套利行为,如利用过桥贷款去降低借款成本。
因此,如果政策目标希望在存量和新增贷款中寻求公平性,可以参考一些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运作经验。首先可以提高利率调整的频率,如考虑每季度甚至每个月均调整利率。其次,也可以考虑推行房产抵押贷款再融资、让购房者与银行重新协商,而非一刀切。
同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让购房者除去还房贷之外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或能起到刺激消费作用,但刺激消费有多重方式,也并非必须局限于这一做法。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需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三大世界级湾区相比,长远来看发展潜力如何?
刘晶:世界四大湾区在产业方向上各有侧重,例如纽约湾区侧重金融,旧金山湾区侧重科技企业,东京湾区相对平衡。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而言,未来还需要加强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其中在城际地铁的开通已有明显进展。
先进湾区的经验表明,城际地铁有助于中心城市优势的扩容。如果“一小时生活圈”的设想能真正实现,将大大提升住房的可负担性,促进资源的平均分配和城市规模的合理扩展。目前来看,未来深圳除了继续强化电子、电商等优势产业外,还可以孕育更多新的增长极。
此外,广州是大湾区内历史相对长久的城市,在很多行业上都有底蕴和积淀。广州的医疗水平较好,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市民会考虑到广州来看一些疑难杂症。在旅游业上广州拥有很多历史景点可以发掘。同时,广州也在打造一些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未来在跨境资金池、自贸区发债上创新空间较大。
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今年1-4月外贸总额超越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城,长远来看,这是偶然还是代表着未来趋势?
刘晶:深圳外贸规模超越上海并非偶然。事实上,2012-2014、2006-2007以及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3年深圳的进出口总额也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民企占比高,外贸与近期跨境电商表现强劲密切相关。而上海的外企较多,正面临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深圳向东盟和香港的出口占比较多,但对上海而言相应比重就要低不少。
整体来看,大湾区正在积极地谋求更平衡的发展,无论上海和深圳谁是外贸第一城,两者都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香港一向被称为“超级联系人”,半年前再次提出充当“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如何解读其意义和职能的变化?
刘晶:香港提出“超级增值人”,意味着会重新发掘新的定位。一直以来金融、法律、会计一直是香港服务业的强项。而在生产性服务业有“微笑曲线”的概念,其形象地展示了生产前后的研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
香港提出超级增值人,意味着将依托其专业领域的优势来抓住微笑曲线的两端,更好地融入大湾区,配合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
(作者:黄子潇 编辑:孙超逸)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