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新的突破点,新质生产力就是重大的突破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实习记者李昭颖 上海报道
在地缘冲突等因素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
近日,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需要理性看待。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老百姓的努力、企业家的拼搏,中国的工业成为全球第一,门类也非常齐全。如今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以前是从沿海到内陆,现在可能从内陆还要继续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转向中等速度,未来经济增长动力何在?余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新的突破点,新质生产力就是重大的突破点。企业要在政策的引导下满足人民对物质、精神文化的追求,使用先进的、突破性的技术来发展新的行业,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可持续发展背后机遇无限。余锋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企业需要从多个维度开展工作。企业不仅需要自身达到碳中和,也要通过创新和技术,助力其他企业在绿色发展上作出贡献。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资料图)
拥抱可持续发展机遇
《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关键词,面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挑战,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霍尼韦尔如何进行绿色转型?霍尼韦尔的2035碳中和目标怎样和中国“双碳”目标机遇相结合?
余锋: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企业需要从多个维度开展工作。一是从自身做起,2021年,霍尼韦尔就承诺将于2035年前实现所有业务运营和设施的碳中和目标,持续推动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内部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工厂、办公室、仓库,现在国内有多家霍尼韦尔工厂已经得到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的称号。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中国市场80%以上的销售收入主要来源于“绿色工厂”。
第二,加大研发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享受绿色低碳的成果。比如,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中国的汽车使用第四代氢氟烯烃(HFOs)制冷剂,也包括出口的汽车。现在汽车上的制冷剂大多是第三代,制冷效果很优秀,但全球变暖潜值(GWP)很高,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在不降低最终产品性能的前提下,第四代氢氟烯烃制冷剂能够减少碳足迹并提高能效,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第四代氢氟烯烃制冷剂已经用在不少中国生产的汽车上,同时我们在积极提升生产能力,让更多的汽车能够应用第四代制冷剂。
此外,目前全球大概3%的碳排放来自于航空业。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预测,伴随着航空业的持续发展,如果不做出额外的减排努力,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25%的碳排放来自航空业,航空业的碳减排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条主要路径可以助力航空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将厨余油(地沟油)加工成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二是将废弃秸秆转化为乙醇,再转化成可持续航空燃料。第三条路径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前景更广阔,可以借助绿电生成绿氢,绿氢和二氧化碳结合在一起可以生产电子甲醇,再将电子甲醇变成可持续航空燃料。
总体来讲,企业不仅需要自身达到碳中和,也要通过创新和技术,助力其他企业在绿色发展上作出贡献。
《21世纪》:厨余油等原料相对比较少,但可持续燃料的需求又很大,这中间的巨额差距要怎么弥补?
余锋:好问题。首先厨余油要应收尽收,大量收集起来。第二,现在厨余油有不少正在出口,去年中国有200多万吨厨余油出口世界各国,可以考虑把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厨余油留在中国,把厨余油变成可持续航空燃料。另一方面,厨余油还是有限的,中国现在有10亿吨以上的秸秆,如果一半以上能够收集、处理并进一步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就是很大的量。
理性看待全球供应链重构
《21世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构,有关“去风险化”的讨论也在升温,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企业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余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需要理性看待。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中国国民经济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当时大规模发展工业,很多是低附加值产品。通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老百姓的努力、企业家的拼搏,中国的工业成为全球第一,门类也非常齐全。如今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以前是从沿海到内陆,现在可能从内陆还要继续转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件正常的事。
我们不仅要看到转移出去的,更要看到有什么机会可以引进来。很多企业在国内生产的产品,依然有很多零部件是海外进口的。未来在政策的引导下,在企业的努力下,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国产化,使得中国大市场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作用。
此外,有不少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东欧等地设厂,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把资金、技术、设备、建材、零部件带出去,借助了中国雄厚的产业能力、实业能力,这也可以让我们的国际贸易总体平稳,走出去这件事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21世纪》: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合作遭遇一些挑战,企业层面如何推动合作?如何实现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
余锋:企业有很多事可以做,比如在绿色发展、医疗健康等领域,这对全世界人民都有帮助。实际上我们正在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合作,探索怎么能够在绿色低碳上作出贡献。这些工作对全人类都有益。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增长重大突破点
《21世纪》: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讨论正在升温,在你看来,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请结合具体例子分享。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余锋:我的理解很简单,新质生产力就是企业要在政策的引导下满足人民对物质、精神文化的追求,使用先进的、突破性的技术来发展新的行业,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需要新的突破点,新质生产力就是重大的突破点。
我们上面提到的厨余油,一吨大概是6000元人民币,但转化成可持续航空燃料后一吨售价高达18000元人民币左右,这就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
此外,中国许多现代化建筑都大量使用空调,在舒适性极大提高的同时,能耗也大幅增加。可以根据先进的算法和控制系统,在不影响舒适性、安全性的前提下,节能10%或更多,现代化控制系统也可以减少人力成本。
中国改革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
《21世纪》: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强总理讲话的信息量特别大,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余锋:第一,李强总理特别提出,欢迎外资企业在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同台竞技。有人担心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是不是还需要外资?是不是还需要外资企业?外资企业能不能一如既往地享受正常的、公平的待遇?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这样重要的平台上明确提出来,希望外资企业在中国,希望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同台竞技。
第二是绿色经济,总理在他的分享当中特别提出来,中国的绿色经济、绿色低碳是重大的商机,是重大的创新机会和平台,这里面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欢迎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都在这里继续生根、继续发展。这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1世纪》:霍尼韦尔进入中国已有数十载,外资企业和中国市场之间其实也在相互成就。你对未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哪些期待?
余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外资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霍尼韦尔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重大的受益者,未来期待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国际化、专业化、法治化基础上继续发展,让企业能够更好地经营发展。
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逐步进行的。我相信中国改革开放的门会越开越大,改革开放的领域会越来越广泛,而且改革开放的层次也会越来越深。
(作者:吴斌 编辑:胡慧茵)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