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投顾国立波:当下创投机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是生存的法宝,持续创造独特价值是发展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闫启
2024-07-09 17:3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启 北京报道

近日,21世纪创投研究院联合LP投顾在北京举办“S交易最新趋势与最佳实践研讨会”。本次活动由中国投资协会创投委、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得到了北京股交中心、赋航资本支持,以期探索险资、信托、AMC等参与S交易的趋势与最佳实践。

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表示:“现在创投行业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对于创投机构来说,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是生存的法宝,持续创造独特价值是发展的关键。”


在本次活动上,国立波从“募投管退”具体分析了当前创投行业所面临的痛点和难点。

具体来看,在GP端管理人加速出清,从最多的1.5万家机构下降到目前的1.2万家,大概率很快会下降到1万家以下,而且很多机构已经沦为“僵尸机构”,未来市场上核心的机构也就保持在3千家左右。随着GP端的准入门槛不断提升,国资化趋势也不断增强,现在国资GP数量已经占整个行业的20%,在管理规模上更是超过40%,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在LP端,政府和国资LP的占比持续提升,去年数据统计已经占到70%,今年上半年上升到80%,政府由引导变为主导对创投生态的影响也是深远。社会化资本出资意愿比较低迷,与政府引导基金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还是在加剧。

投资端,我们看到整个行业的同质化趋势,在国家鼓励二级市场导向和以退定投的逻辑下,GP端的投资赛道趋同,投资难度也在加剧。

退出端,IPO虽然不是最大的退出通道,但却是收益最高的退出通道。每年IPO退出的本金只占整个行业的1/8,但是收益却占整个行业的80%。没有二级市场良性的退出,创投的模式很难对社会化的LP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闭环。尽管并购和S交易被寄予厚望,但二级市场不给力,缺乏流动性,并购和S交易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对于创投行业当前面临的痛点、难点,国立波提出5点建议:

第一,尽快推动“创投十七条”这些原则性的政策加快落地到具体举措上并执行。“创投十七条”大部分都是原则性的政策,其中很多是行业早就存在的痛点和难点,亟待解决。

随着国资在LP端和GP端的占比越来越高,但是国资参与创投的容错机制、尽职免责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都仍有很大的缺失。这些问题导致国资机构很难做到真正的投早、投小,现在国资机构整体投资偏后期且同质化竞争激烈,引发一二级市场倒挂明显。

此外,国资份额转让、估值定价等问题,政策还不明确,虽然由交易所做试点尝试,但由于很多政策不明朗,不少国资机构的领导仍不能决策或者不敢决策,国资份额的交易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很难落地。

第二,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快设立S基金的母基金,培育S基金生态,以时间换空间,助力创投行业的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

目前市场化LP对于参与S基金交易的意愿还是不高,而且出资的体量相对比较小,无法满足S基金发展的诉求,导致现在S基金相对的整体规模还是偏小。

各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同时,一定要配套设立一定比例的S母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形成配套,解决流动性的问题。政府引导基金不能只顾新增,不重视存量的优化和退出,否则的话难以形成行业的良性循环。

第三,加强创投政策出台的前瞻性,而不是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中国的创投行业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市场作用还被远远低估。在“创投十七条”优化行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要把创投行业发展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对创投行业的机制和体制进行全面的创新。目前都还处在对行业的修修补补,没有完全体现出政策的前瞻性。

第四,重视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政府由引导变为主导是不可持续的,政府引导让利、返利是政府引导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通过让利、返利的政策工具,鼓励市场化的LP,特别是资产配置型LP的参与和发展,包括短期内解决险资,社保资金的风险因子和长周期考核的问题,长期要加快国内资产配置型LP的生态建设。

最后,进一步优化创投基金及S基金在二级市场上减持退出的政策。

(作者:闫启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