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生药业完成私有化交易 为何Biotech纷纷选择走退市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季媛媛 上海报道
2024-07-10 05:00

继中国中药、复宏汉霖之后,又一家Biotech企业完成私有化交易。

近日,赛生药业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流程,正式从香港联合交易所退市。本次交易的估值约为118亿元港币(约合110亿元人民币),是过去十年香港资本市场医疗领域已完成的最大私有化交易。本次交易也是过去三年大中华区最大的由私募基金牵头完成的医疗并购交易。

根据赛生药业披露的信息,赛生药业控股股东德福资本于2024年3月28日作为要约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提出以每股18.8港元的价格对赛生药业进行私有化。该私有化交易在2024年6月19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中获得了超过99%的赞成票数。

赛生药业1992年就在美股上市,2017年接受了中国财团的6.05亿美元(约合46.9亿港元)私有化收购,私有化退市。2021年3月,赛生药业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8.8港元,发行1.16亿股,募资21.8亿港元,新股公开发售获认购1068倍,由摩根士丹利、中金、瑞信担任联席保荐人。以发行价计算,赛生药业市值约127亿港元。此次退市注销价也为18.8港元,与上市的发行价相同。

谈及此次私有化的原因,有接近赛生药业方面的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港股医药板块持续低迷,赛生药业股票估值没有体现出公司应有的价值,限制了公司再融资和并购的能力;另一方面,赛生药业接下来会加大投入推动转型,优化产品管线,提升创新实力。

“接下来,赛生药业会进一步优化药物管线组合、拓展产品应用领域、升级研发与商务拓展能力等,不过,也还是会继续专注于肿瘤和重症感染领域。”该相关人士说,至于是否会考虑A股上市,目前尚不可知,如果有进一步进展会公开披露。

图片来源:IC photo

赛生药业成色如何?

赛生药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90年,其前身是SciCloneU,于199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21年,赛生药业于港股上市,根据其当时披露的招股书,赛生药业战略上专注于中国一些最大且发展迅速的治疗领域,主要包括肿瘤及重症感染。公司的自有产品日达仙是一款进口原研药,已上市约25年,但营收和市场份额还在逐年稳定增长,且日达仙的临床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2023年财报显示,赛生药业全年收入31.56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日达仙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3%至26.31亿元。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在带量采购失标、医保政策变更、价格波动以及有关辅助疗法的担忧等外部市场挑战的情况下,日达仙销售收入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日达仙自2017年以来相继在多省地方医保目录中受限,目前日达仙属于自费产品,处于利空出尽状态,院外是日达仙的核心市场。由于仿制药的竞争,以及院内使用受限、医保报销受限等因素,赛生药业通过数字化+零售的GTP-model打通院内院外市场,通过药房渠道提高可及性,2022年接入互联网医院进行全国推广。2023年通过GTP模式的销售占比达到约78%(2016年仅17%)。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生物医药行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这也要求Biotech企业需要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只依赖一款产品意味着企业的收入来源单一,一旦这款产品的市场表现不佳或者遭遇竞争压力,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将受到严重影响。而且,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单一产品可能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需要加强研发实力,拓展产品线,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上述分析师指出,Biotech要想实现持续发展,需要开拓更多的可能,挖掘更多优质产品。

根据赛生药业2023年财报,公司在研管线包括10种在研候选药物组成的产品组合。其中6种在海外处于三期或后期阶段并将在中国采取快速上市策略,另外4种在海外或中国处于临床前至二期临床试验的早期阶段。

在管线扩展层面,赛生药业选择license in(许可引进)。2023年财报显示,赛生药业从美纳里尼处引进的艾拉司群于2023年1月获得FDA批准,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上市的口服SERD类产品,赛生拥有其中国开发和商业化权益,预计于2025年开始全面商业化。

创新投入依旧成趋势

赛生药业并非今年首个选择退市的Biotech。此前,复星医药也发布公告称私有化复宏汉霖,而这也被认为是Biotech企业规避市场淘汰赛的又一机制。

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阵痛也是市场繁荣了几年后某种意义上的理性回归。经历了一路狂飙的资本推动下的行业繁荣之后,行业的宏观环境越发规范,生物医药行业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纠正高速成长中出现的一些过于乐观倾向,医药行业还是会以未解决的重大临床需求为核心,资本更多意义上是加速满足这些重大临床需求的产品技术临床转化的催化剂。

上述分析师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运营一家Biotech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前的市场面临两极分化的极端局面,一方面,有很多高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头部Biotech企业已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MNC竞技;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缺乏产品力和资金链面临断裂无法支撑发展的尾部企业,而尾部公司占据较大比例。

谈及当前市场环境,赛生药业董事长李振福在2023年财报中提到,“自2021年7月香港股市大幅下跌后,市场进入了长期低迷状态。尽管赛生上市以来持续创造稳定的业绩增长,但公司的股价表现长期以来未能充分反映公司的业绩表现和基本面情况。不理想的股价一方面限制了公司在资本市场再融资或并购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业务运营和长期战略的实施。”

李振福指出,公司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潜力的创新产品,提升未来的业绩增长动力。在当前充满挑战的运管环境中,公司为改善产品收入结构以及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得不积极实施战略转型并加大相关的投入。

“公司未来短期的业绩可能会因此产生波动,而这与部分投资者投资公司的预期可能有所不同。在此背景下,公司第一大股东德福资本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以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公司股票的方案,私有化价格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溢价和变现机会,同时持有股票期权的员工也可以在此次私有化交易中获得相应的回报。”李振福说。

每个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周期,如何度过当下市场周期成为医药产业的一大命题。在此阶段,有企业选择私有化,也有企业依旧在找寻合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创新药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再到临床试验及商业化上市,本就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外部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理性回归等因素影响,创新药企业的回报率备受关注。”上述分析师认为,持续创新仍是医药市场的发力点和核心竞争力,在变局下看到很多企业也在聚焦创新,包括加大创新管线开发投入、开发差异化技术路径产品、引进创新人才、结合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

此外,广阔的海外市场也是国内企业应对当下环境不确定性的选择,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可以优势互补,获得一定现金流,集中资源推进管线。这些路径,都可以成为Biotech后续发展中方向。

(作者:季媛媛 编辑:张伟贤)

季媛媛向TA提问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跟踪报道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政策解读。常驻上海,关注新药研发,也关注疾病预防。(微信号:jyy199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