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郭晓洁 武汉报道
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启动三周年。
三年来,全国碳市场活跃度在逐步提升,价格发现机制也在日益显现。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指出,碳定价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碳排放权的绿色金融属性获得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认可,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锚定了基准价格,撬动了更多绿色低碳投资。
7月21日,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武汉召开,在分论坛现场,业内专家围绕“完善碳定价机制,促进气候投融资工具创新”主题展开了讨论。
论坛主持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晓明表示,碳市场的重要功能是通过形成有效的碳定价更好地引导资金和资源投向减排领域。
在自愿碳市场重启和全国统一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启动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机制特别是碳定价机制,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展开,是下阶段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机制有利于引导投资
碳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撬动投资,引导资源投向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论坛不少参会嘉宾认为,建立全国碳排放权市场等全国统一大市场机制对引导资金流向起关键作用。
在上述论坛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邹骥认为,社会低碳转型、产业升级需要碳市场机制来引导投资。为此,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标的物的统一大市场,以深化改革,打破各种增加交易成本和分割市场的瓶颈是重要的一步。如跨部门协同需要不同部门在排放额度之间进行统一配置,又如跨标的物则要求碳排放权、绿电、绿证等环境权益相关标的物形成统一大市场。
国际实践经验也表明,通过市场化手段打通不同市场隔阂有利于资金的流动。
在上述论坛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首席发展总监张建宇认为,要支撑发展中国家进行绿色低碳能源的变革,实现减排目标,市场化手段可能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手段和基础设施。张建宇认为,在绿色治理能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这个国家是否有建立一套碳定价的体系。目前,碳定价机制的建立并未受到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秘书长斯特凡诺·德克拉拉也在论坛上表示,碳价能够刺激创新,碳配额拍卖的收入很好地体现了碳价的有效性,碳价越高,碳资产产出的收益就越高,就更有利于下一步的低碳转型工作。
市场呼吁稳步上升的碳价预期
近年来,我国的气候投融资机制已初步建立了政策框架体系。
在上述论坛上,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总经济师、教授张昕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气候投融管理体系和技术规范体系,开展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并相继建立了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项目库已经入库了超过3800个项目。随着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建设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也将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张昕指出,当前气候投融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如何成本效益优化的实现气候投融资,即以较低成本进行投融资,获得更多的绿色溢价收入。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吸引更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并创造更大、更活跃的市场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张昕表示,在构建气候投融资机制的过程中,应建立政府组织、市场主导及各方广泛参与的运作模式。碳市场与气候投融资的结合,关键在于碳定价机制这一桥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形成具有合理激励和约束作用的碳定价,可以为气候投融资提供有效的指引和收益参照,从而解决投融资的成本效益问题,有效平衡减缓与适应领域的投融资需求,指引更多主体参与气候投融资。
同时,构建一个更具约束力和激励作用的碳价,是提升碳市场有效性、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核心。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龚德雄在论坛上表示,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碳金融,引入更多的投资机构,允许更多的碳资产开展质押、回购,发展碳保险、碳远期等产品,保证碳市场有更足够的资金畅通地流入,从而支持碳价保持一定的水平,并形成一个上升的预期,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资金流向能够真正实现减排和技术创新的领域。
过去几年,尽管中国的碳市场价格与国外成熟碳市场仍有一定差距,但金融机构已经在积极推动碳金融创新。
有金融机构联合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推出了相关碳指数,为碳资产价格评估提供了参考。相关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碳排放权融资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碳配额定价和计量难题,为企业提供了盘活碳资产的有效途径。未来投资机构和相关机制的引入将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流动性,助力形成合理的价格发现机制。
碳市场引入投资机构作为参与主体也是过去几年金融界的期待。论坛上,不少参会嘉宾认为,碳市场引入投资机构是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完善碳定价机制的有效手段。
在上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表示,从推动减排的角度来看,投资机构不以履约交易为目的,入市后能增加新的配额供给方,有效缓解由于市场惜售造成的企业履约成本增加的情况。从碳定价的角度来看,投资机构通过直接买卖配额,促进了原本因为时间、量价不配合的原因而无法形成的交易,提升了碳市场兑现的能力,真实反映了市场的供需关系,更有利于形成均衡的交易价格。从分散碳市场交易的风险来看,引入投资机构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市场的深度,提升市场的稳定性和成熟度,降低政府的监管压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碳价水平,以应对国际贸易相关挑战。
总量控制、有偿配额
全国碳市场已运行三年,如何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机制,引导资金合理配置,是下阶段业界关注的重点。
在此次论坛上,不少专家认为稳定的政策预期是下阶段推动碳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未来碳市场需要明确纳管行业的扩展计划,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化工等行业的纳入时间表和顺序,以便相关参与主体有清晰的预期,才能建立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如公开市场操作、回购、拍卖等,以稳定市场价格。
张昕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尽快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构建切实可行的配额总量控制机制,控制相关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分担国家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结合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通过有偿分配和拍卖等方式,提高拍卖比例,扩大拍卖覆盖范围,有助于将排放的外部效应转化为内部成本,促进形成合理碳价。
除了完善碳市场自身机制外,推动碳市场与其他环境权益市场实现打通,引入更多参与主体也是不少专家的建议和期待。
张昕认为,引入不同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非重点排放单位、非履约单位、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等,通过满足不同交易需求,可提高市场的活跃性,发现合理碳价,并有助于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现场也有金融机构认为,交易量和流动性对碳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不少机构代表建议通过增加交易量和流动性来促进碳价格的发现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期货市场的建立将有助于提供远期市场的价格预期和发现功能,反过来推动交易量的增加,从而促进碳市场的健康发展。
(实习生杨心如、朱丽霞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李德尚玉,郭晓洁 编辑:李博)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