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群慧: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缴翼飞 北京报道
2024-07-27 05:00

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决定》就经济体制改革发出了清晰信号,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深化改革面临着怎样的形势?未来10年,我们该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黄群慧表示,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等新挑战,要求必须继续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之中,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以技术成熟度为维度分类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的体制机制等多领域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黄群慧。资料图

进一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你认为当前深化改革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

黄群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等新挑战。

从供给侧看,人口总量和结构加速转变,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带来新挑战,要求以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提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尤其是面对数字技术发展给内在统一把握创新发展与绿色、协调和共享发展提出的新挑战,要求打造以数字经济驱动的、兼具高效率和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从需求侧看,面对外需下降、投资需求不可持续的挑战,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要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和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占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真正激活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直接提升人民福祉水平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更加有效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这些现代化新征程的新问题、新挑战,要求必须继续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需要进一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解决制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提高经济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从而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1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对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接下来还要在这一领域采取哪些新的改革措施?

黄群慧:要建设不同所有制企业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生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使得各类市场主体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市场经营等过程中得到平等对待。

在这过程中,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进”“共强”“共优”的共同发展格局,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造就大批现代化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面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对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分类施策

《21世纪》: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你认为当前在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上有哪些重点方向?

黄群慧:我认为应当以技术成熟度为维度分类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路径。基于技术成熟度可以将产业体系界定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各类产业因技术成熟度差异,发展机制、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呈现不同特征,未来产业最具产业不确定性、原始创新依赖性、技术路径颠覆性,但又具有未来战略决定性。

基于各类产业自身属性,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1世纪》: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目前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在加速融入现实社会,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决定》明确要“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应该先从何处入手?

黄群慧:首先是要健全数据等新型要素交易的基础制度,推动数据、低碳等各种新型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围绕着数据、知识、人才、专利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探索市场化体制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

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推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地参与分配,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不重人”“重视物质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本”的分配导向,激发劳动、知识、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数据、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的价值。

另外,还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机制,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力度建设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科研平台,推进“连接+算力”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协同,有效布局新质生产力。

构建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机制

《21世纪》: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第三大改革任务在《决定》中单独成章,并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接下来应该如何推进?

黄群慧: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形成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制度体系。要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尤其是围绕着新型劳动者这个活跃的新质生产力要素,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积极引进、留住和用好海外顶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构建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培养更多既懂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又懂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探索“科学家+企业家+产业工人”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与此同时,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途径是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为此,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创造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合作的创新生态,推进国有企业“使命导向”的分类改革,强化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产业链链主的使命定位,积极探索国有企业长期主义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培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的有效创新生态,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还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机制,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作者:缴翼飞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