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杂志认为,在上榜中国企业所在的15个领域中,“汽车和零部件”领域的发展较为突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巩兆恩 广州报道
8月5日,《财富》杂志2024年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聚焦到汽车领域,全球共有37家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其中共有11家中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
以营业收入为衡量依据,大众再次领跑,蝉联全球汽车公司第一;丰田狂赚342亿美元,依旧是全球最“吸金”的企业;上汽集团闯入榜100,也是百强中唯一一家中国车企;新能源加持下,比亚迪、特斯拉、宁德时代名次都有较明显提高;奇瑞首次上榜,再为中国车企占下一席。
《财富》杂志认为,在上榜中国企业所在的15个领域中,“汽车和零部件”领域的发展较为突出。
新能源时代中国车企优势放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榜单中共有11家汽车和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上榜,分别为上汽、一汽、比亚迪、广汽、吉利、北汽、东风、奇瑞等8家整车企业,以及宁德时代、怡和集团等2家汽车产业链企业,长安汽车母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同样在榜。
就整车企业而言,中国车企登榜数量超越了7家汽车制造商上榜的日本,位居全球首位。
具体来看,上汽集团依旧排名最高,稳居百强行列,以1052亿美元营收在全球企业中排名93位,在中国汽车公司中排名首位,但排名较去年下滑9名;一汽集团紧随其后,位列129名。
全球新能源“霸主”比亚迪去年成为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公司后,今年再度大幅上升69位,位列143位,成为全球汽车公司中进步最快的企业,营收从上一年的630亿美元增加到851亿美元。
《财富》杂志方面表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就,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突破。”
广汽集团连续十二年上榜,最新排名181位,位列比亚迪之后,吉利控股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分列185位、192位和240位。其中吉利进步明显,排位提升40位,东风大幅下跌52位。
此外,中国整车企业奇瑞汽车,以391亿美元营收位列385位。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与奇瑞去年以来持续高增的销量以及出口成绩有关。今年上半年,奇瑞汽车销量突破110万辆,同比增长48.4%,海外市场几乎撑起“半壁江山”。
《财富》方面表示,在榜几家中国车企带动中国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走向世界市场。
全球汽车市场电动化转型,中国汽车工业加速向新能源时代推进,依托产业变革而迅速崛起的除了众多整车企业,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发展契机,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第二年登上榜单。
作为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企业,2023年,宁德时代作为“黑马”首次闯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排名第292位。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推动以及全球市场的加速布局下,今年宁德时代排名继续攀升,提升42位至第250名,营收从去年的488亿美元提升至566亿美元,且利润超过了全部中国在榜整车企业。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份世界汽车销量达到4390万台,新能源汽车达到739万台,占总销量的16.8%。中国新能源车在此期间的销量表现突出,占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的近65%。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全球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加快,中国新能源车在2024年上半年再次证明了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吸金”能力需追赶跨国巨头
榜单以营业收入为衡量依据,综合来看,尽管中国“汽车和零部件”领域发展较为突出,但聚焦产业头部企业,依旧主要由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跨国车企构成。
大众排名全球第11名,蝉联全球汽车公司第一;丰田狂赚179亿美元,依旧是全球最“吸金”的企业;百强榜单中Stellantis集团、宝马、奔驰等跨国车企中营收靠前的同时,也保持着较为不错的盈利能力。
但今年的百强榜单中,国内车企仅有上汽集团入围,且排名相对靠后,下滑9名位列第93名,营收保持在1052亿美元,但利润不仅不及头部几家跨国车企,甚至低于排名较为靠后的马自达。
另一家全球新能源巨头特斯拉,榜单中显示全年利润为149.97亿美元,超越宝马,追赶奔驰、大众。相比之下,新能源霸主比亚迪作为在榜利润最高的中国车企,利润也仅有42.44亿美元,与特斯拉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同等营收水平下,广汽、吉利、北汽等整车企业,与跨国车企盈利能力也有一定差距。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实现增长,但行业利润有限。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收入47672亿元,行业利润率5.0%,较过去几年呈下行趋势,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4%的平均水平相比,汽车行业利润率仍偏低。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中国市场持续上演的“价格战”正在摊薄车企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多家车企不惜采取“以价换量”的竞争策略,单车利润持续下滑,重创企业盈利能力。
上半年被裹挟在中国激烈“价格战”中的BBA,不久前宣布“退出价格战”,而自主品牌似乎还未有偃旗息鼓之意。
另一方面,燃油车市场萎缩,销量规模下滑使得车企原有的利润份额变得有限,而电动汽车业务投入又较大,且部分企业三电系统,以及智能化方面仍在布局当中,尚未开始盈利,拉扯之下令部分企业陷入亏损难题。
借助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国汽车已取得差异优势,国内外市场双增,在国际市场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体量逐步扩大的同时,“吸金”能力如何加速追赶跨国车企巨头,做到份额与利润的平衡,是中国汽车品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作者:巩兆恩 编辑:张明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