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四个着力点
郭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容中,《决定》指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并在消费领域提出了“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四个基本着力点。针对消费领域的改革举措,政策指向清晰且目标明确,为今后我国开展消费领域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治理指明了方向。
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目前在消费领域,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对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一方面,新冠疫情对消费的“疤痕效应”依然存在。目前这种效应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产生在消费心理层面。另一方面,消费的扩大面临我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制约。在周期性矛盾制约上,一部分居民依然存在“不敢消费”和“不愿消费”的矛盾。在结构性矛盾制约上,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当期的投资决定着未来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但当前,民营企业的投资能力不足、投资意愿不强,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受限于债务压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消费环境的改善。
《决定》中关于消费领域的改革四个基本着力点,正是基于问题导向而产生。随着这四项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实,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会促进消费行业整体增长和转型,内需体系也会逐渐完善。
第一,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妥善解决好就业、收入和消费的三角关系。促进就业、收入和消费的正向循环是基本的工作逻辑。具体来看,一是通过稳就业,提高稳工资性收入预期,实现稳普通商品消费的目标。尤其在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的过程中,要把稳就业放到首要位置。这个过程中,需要关注农民工的进城就业保障、青年择业拓展、民营企业活力激发三个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稳资本市场,提高稳财产性收入预期,实现消费升级的目标。《决定》指出,要“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为此,今后在资本市场要逐步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即:IPO上市定价过高所带来的上市套现问题、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退市制度不完善。三是通过稳房地产市场,稳定居民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实现稳消费意愿的目标。房地产市场过热,会对居民消费能力造成“挤出效应”;而房地产过冷,会对居民消费意愿造成“抑制效应”,《决定》指出的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为如何构建居民的房地产财富效应与消费意愿的新型平衡关系,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二,减少限制性措施,关键在于高质量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决定》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据此,需要在持续健全完善宏观政策的评估机制、全面稳慎评估政策效应(防范“合成谬误”)、强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等方面开展工作,防止抑制消费的政策出台。另外,也要高度重视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堵点”问题,例如,房地产的“三限”政策、部分城市的汽车限购政策、地摊经济等消费场景如何取得与城市治理的平衡、免税店的特许经营牌照如何进一步放开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等。
第三,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关键在于发挥公共消费的乘数效应。一方面,公共消费包括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适当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能有效促进总需求的增长,引致国民收入增长,进而支撑消费发展。另外,政府的公共消费支出,可以直接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入效应”,也是推动居民“敢消费”的切实保障。
第四,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关键在于放大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围绕首店和总部集聚形成产业的生态圈。首发经济以其创新性、引领性、数字化、智能化特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首发经济在为城市带来新品发布活动、品牌展示和走秀等短期效应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围绕首店和总部集聚的产业生态圈,构建起新品研发、发布、展示、推广以及销售等完整的体系网络。北京、上海等地已陆续出台推进首发经济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大了城市的消费吸引力,这些中心城市需要在发展首发经济的过程中,探讨如何进一步通过创新引领带动消费的升级和消费模式的创新。
(编辑:陆跃玲)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