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论道丨40金收官 这届中国队有何新变化?
特约评论员 刘远举
从7月27日,黄雨婷搭档盛李豪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开始,在巴黎的16天里,中华体育健儿全力拼搏一共获得40金27银24铜,圆满地为中国队的本届奥运会画上了句号。
本次奥运会的一大突破是,中国获得的金牌数超过了东京奥运会的38枚、伦敦奥运会的39枚,是参加境外奥运会取得的最佳战绩。从单项上看,中国队也有诸多突破。中国花样游泳队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包揽集体和双人项目两金。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国自由式小轮车队也拿到奥运首金。潘展乐打破自己保持的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夺冠,又与队友一起拿下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打破美国队对该项目长达40年的垄断。
除了成绩上的表现,从比赛以及赛后采访来看,这届中国队运动员表现得更加自信、开放。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他们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中国拳击队队员常园坦言,“说得通俗点,我就是想为金牌而来。”他们也不掩饰自己的遗憾,田径队队员巩立姣说:“参加第五届奥运会了,我也努力了,虽然有遗憾,但我不后悔。”可以看到,许多中国运动员不仅在奋力争取金牌,更是在享受比赛。中国举重队队员李发彬就曾表示:“我倒没太关注奥运会纪录,但是我前半场的抓举表现挺好,我挺享受这个过程的。”这一点在更年轻的中国滑板运动员郑好好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只有11岁的她说:“相比自己在家楼下滑滑板,奥运会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这里就是人多一点。”
本届奥运会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夺金的项目中有一些是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成功的结果。郑钦文的例子就很好地体现了个人投入资源对成绩提升的意义——在本届奥运会上,郑钦文夺得中国网球史上的首块奥运金牌。郑钦文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她的父亲郑建坪曾是一名田径运动员。6岁时,父亲发觉郑钦文有运动天赋,她学过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最后选择了网球。此后,父亲就开始对郑钦文的网球训练进行“精英式”培养。据报道,除了省、市体育局提供的资助以外,为了培养郑钦文,她家这些年投入费用巨大。
换一个角度去想,这些新特点的出现意味着在一些项目中,市场化的支持已经是培养奥运冠军的重要因素。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奥运金牌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从基层体校、到省队、再到国家队的培养体系,这个体系是依靠财政支持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间的努力、市场的规模扩大,逐渐成为了培养冠军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郑钦文身后,就有一个庞大的网球市场。近年来网球运动在中国发展势头猛烈,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网球爱好者仅为197万人,2007年约为400万人,2010年年初达到1200万人。六年时间,增加了10倍。网球比乒乓等运动花费更高,网球市场的飞速扩张,源于经济的发展。
在李娜之后,郑钦文拿下金牌,将再次推动网球热度升温。有这个市场,有数量庞大的爱好者,就注定有人投入资源,中国网球人才的底蕴就会更深,有更多的天才会冒出来,为中国争夺各项网球赛事的冠军。当然,举国体制对于一些项目而言仍然重要,一个将来可行的办法,是让更多的项目逐渐探索开展市场化培养,通过企业赞助、个人兴趣投入去完成,同时可保留一些商业化程度较低的项目,由政府给予资助。
另一方面,现今观众也不仅仅关注金牌,而是越来越享受运动本身的激情与乐趣,关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对现在的中国而言,中国运动员可以用更加享受体育的方式,去赢得奥运金牌。
(编辑:洪晓文)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