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体重管理面临多重挑战,多学科协作助力肥胖防治

21新健康武瑛港 2024-08-18 10:27

“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恰逢其时,倡导体重管理,意义重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我国成年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超过50%,对我国劳动力和社会经济造成非常大影响,尤其是对人民健康,肥胖已被公认为一种独立疾病,而且会带来很多并发症和相关疾病。”

8月16日,在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国高血压联盟、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临床数据联盟、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上,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

张忠涛指出,其实10年以前,我国肥胖症患者比例仅为个位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肥胖症患者人群不断扩大,所以“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出恰逢其时,倡导体重管理,意义重大。

据了解,6月26日,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体重管理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甚至肿瘤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在张忠涛看来,我国体重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针对肥胖症的诊疗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现在是哪个科室遇到肥胖症患者,就哪个科室来治疗。但是要打破现有学科划分、组建单独的‘肥胖’学科,可能并非每个医院都能做到,且阻力很大,在门诊建立多学科协作的体重管理中心,是比较现实、具有可行性,且可以马上着手推进的方案。”

“特别是一些大型医院,建立体重管理中心后,可以通过其辐射的医联体医院,联动二级或者更基层的医院一起行动,在基层筛查肥胖症患者,再进一步到合适的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把这些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具有重要意义。”张忠涛表示。

在缺少独立学科背后,人才数量和教育培训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张忠涛指出,以我国减重代谢外科为例,专业从业人员数量非常有限,人才的数量就更少。国内大多数内分泌科医生以治疗2型糖尿病为主,心血管医生以治疗心脏病为主,真正专业从事肥胖症诊治的医生数量非常少,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不论是医学校园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教育,肥胖症相关课程很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阶段、二阶段,减重仍然不属于单独亚专科,所以能真正深刻认识到超重和肥胖是疾病而且可以带来很多并发症的医生,数量并不多。也就是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对肥胖症可能会有较深入的理解,其他科室医生甚至不太认为肥胖属于疾病,更谈不上系统规范的培训。”张忠涛表示。

其实人才培养也是上述《实施方案》所强调的内容——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等专业人员体重管理和科普能力,完善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考核机制。并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升医护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同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

张忠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家的体重管理三年行动计划非常重要,其中也提出了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国家给出了这么好的政策,如此重视体重管理,我们希望借此东风,把肥胖证的诊断治疗推进成为一个专业,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发展、建设和规范,让医学生在培养阶段就能得到系统的教育,以及医学毕业后,让住院医师也能接受专业培训。”

多学科协作,促进肥胖防治

解决中国肥胖防治所面临的难题,也正是中国肥胖大会举办的意义。

例如针对上述人才教育和培训的问题,2024年3月在世界肥胖日前夕,在由中国肥胖大会的核心专家,发起建立了“中国肥胖联盟”。

据介绍,中国肥胖联盟将逐步搭建肥胖监测和诊疗数据平台,跟踪肥胖患病趋势和相关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肥胖精准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疾病医疗质量;以及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等。

“中国肥胖联盟得到了世界肥胖联盟认可,已成为其官方成员之一,我们正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相关培训课程。”据张忠涛介绍,在近十余年,肥胖和超重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肥胖,经验更丰富,而且这些国家特别强调医学教育、培训和课程考核,当然也包括质量控制等。所以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组织合作,会帮助国内少走弯路,但借鉴经验的同时,还要结合国内具体情况和政策制度。

除了中国肥胖联盟,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肥胖大会,每次都以不同的主题和重点,来助力中国肥胖防治。

据了解,中国肥胖大会于2021年正式启航。第一届中国肥胖大会以“聚焦肥胖,协作启航”为主题,向公众表达传递“肥胖是一种疾病”的理念;第二届大会以“同心致远,求实向前”为主题,表达传递“肥胖需科学面对”的理念。

本届大会以“凝心聚力,协同创新”为主题,表达传递“肥胖需多学科共同应对”的理念,并将在本次大会上启动多项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深度合作项目,同时继续助力中国肥胖大会“蓝蜻蜓”公益行动,以及将会有更多的科学视角、更佳的学术理念和更新的指南规范。

张忠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学科协作是本次肥胖大会的主旨,大会的核心专家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中国肥胖问题的预防诊治,这本身就是大会的亮点,也是举办的初衷。“除了医疗层面的多学科协作,肥胖的防治还需要监管端、媒体端和产业端等全社会层面的支持,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好超重和肥胖的预防管理。”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还带来了肥胖防治的“新工具”。

据张忠涛介绍,当前正在推进临床数据库的建设,其中减重代谢外科病例数据库已经覆盖超过25个省市自治区的36000例肥胖手术患者数据。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肥胖大会和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目前已同时开展数个多学科临床研究。

例如两种术式比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药物治疗和手术比较的研究以及手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病症的研究,这些对中国患者非常重要,因为虽然可以借鉴欧美的经验,但是地区间人群存在差异,适合欧美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国内患者,这需要用科学研究、用中国人自己的数据来证明。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新工具和新理念的出现,一定是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以患者健康为中心。

张忠涛表示,近年来,除了传统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都不断出现,未来一两年内,可能还会有大量药物出现,内镜治疗、胃内球囊治疗等医疗手段也会越来越普及,减重效果也越来越好,而且手术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可能会成为未来临床治疗的新理念和新方向。

“但是这些都应该严格按照适应证,规范合理用药和治疗,同时要注意治疗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密切关注长期治疗对全身各脏器的影响,还要关注停止治疗后的体重反弹等问题。”张忠涛强调。

(作者:武瑛港 编辑:季媛媛)

武瑛港
向TA提问

记者

长期关注医药大健康领域,常驻北京,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