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生活方式是体重管理的基石,多学科协作是肥胖诊疗的关键

21新健康闫硕 2024-08-18 17:40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生活方式是体重管理的基石,多学科协作是肥胖诊疗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肥胖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而中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前列。《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

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

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得到了专业领域的广泛关注,药物和手术等临床手段的不断革新,为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体重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肥胖症的规范化诊疗,8月16日,“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借此契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

“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定制精准的减重方案,科学规范地使用手术、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等手段,是实现长久体重健康的有效方式。”纪立农教授说。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

治疗手段增多

纵观全球,与体重相关有两个大的问题,一是体重消瘦,二是体重过高,即肥胖和超重。如今,除了一些经济上非常不发达的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消瘦之外,绝大部分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是超重和肥胖。

而在我国,肥胖已然成为公共卫生难题之一。纪立农教授介绍,“我们最早关注肥胖,主要是因为它是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肥胖相关的代谢问题,包括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已经和糖尿病交织在一起了,国外也提出了心肾代谢综合征的概念。”

不过,彼时从医学的角度诊疗肥胖还缺乏有效手段,除少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体重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之外,绝大部分的患者在出现肥胖之后,经过生活方式的管理,可以短期地控制体重,但是长期来看缺乏有效手段。

纪立农教授介绍,近些年,随着减重药物的研发,主要是GLP-1受体激动剂以及和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的双受体激动剂,临床医生手中的“武器”越来越多。多项临床试验证明,这些药物不但能够改善体重,还可以改善和体重相关的并发症结局。一些药物上市后还开展了长期的心血管保护研究及安全性研究。

今年6月,诺和诺德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正式在我国获批,7月,礼来的GIP/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新适应症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长期体重管理。另外,两款国产GLP-1药物也于去年7月获批减重适应症,分别是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共有超过200个GLP-1受体激动剂处于临床前至批准上市阶段。而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和公开资料,至少9款由中国公司自主研发或引进权益共同开发的GIPR/GLP-1R双靶点新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正在开发的适应症涵盖2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MASH。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大型调查,发现肥胖个体大部分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减重,或是通过一些机构帮助他们减重,很少到医院诊疗。而自从医院出现了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后,很多患者都会主动到医院寻求这种药物治疗,同时,临床医生也很愿意使用这类药物帮助适合应用的患者改善体重。”纪立农教授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司美格鲁肽获批用于减重适应症的剂型是2.4毫克,但很多人尝试使用1毫克的司美格鲁肽进行减重,这个剂量其实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

纪立农教授强调,虽然1毫克的司美格鲁肽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同时也可以改善体重,但还是应该按照适应症去使用。对于体重指数(BMI)在24以下,也想用减重药物进一步改善体重的群体,首先不鼓励,其次在这样的体重范围区间进一步使体重下降,到底有没有更好的临床受益,现在也不清楚。

强调多学科协作

由于肥胖症复杂的病因、治疗手段的多元,患者正在逐步回归到医疗体系中寻求专业的帮助。

纪立农教授介绍,可以按肥胖的不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如果BMI在27.5以下,建议以生活方式管理为主。如果BMI超过27.5又低于32.5,还是建议以生活方式管理为主,有需要也可以加上药物治疗;如果BMI超过27.5,经过药物治疗之后,患者的肥胖相关并发症仍然得不到良好控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此外,如果BMI超过32.5,已经属于中度肥胖,这样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是药物治疗;如果BMI已经超过了37.5,且伴有肥胖相关并发症,可以考虑手术作为首要治疗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肥胖患者会有很多相关并发症,因此可能涉及多个学科,患者通常有不同的病程、不同的肥胖程度,不同的合并症,所以大多需要多学科共同治疗,接受长期甚至终身管理。

据介绍,肥胖的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学科的专家联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体重管理方案,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定制精准的减重方案,科学规范地使用手术、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这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化诊疗模式,通常能收到较好的减重效果。

“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肥胖症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护其长期的体重健康。”纪立农教授表示,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是自我体重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活方式管理是贯穿体重管理全程的必要手段。

如今,肥胖防治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关注层面。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提升公众体重管理意识,注重体重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4项指南中,就有《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两项与肥胖相关,旨在通过生活方式的管理科学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那些不良习惯导致的肥胖,实际上是社会环境所塑造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改善这种不友好的环境,就会源源不断地让更多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最终会导致肥胖。”纪立农教授表示,面对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肥胖防范意识,强调生活方式的管理是体重管理的基石。同时,采取一些综合措施,创建能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社会环境。

(作者:闫硕 编辑:季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