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副所长雷曜:金融要支持绿色转型,聚焦绿色转型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雷椰,徐佳扬
2024-08-22 16:57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实习生徐佳扬 上海报道

8月17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东方证券主办的“高端智库看新质生产力暨第二届‘活力·ESG’创新论坛”在上海虹口隆重举办。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为本次论坛的学术支持,欣旺达、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为本次论坛的支持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副所长雷曜在论坛上发布主旨演讲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如何通过金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他建议,金融要支持绿色转型,进一步聚焦绿色转型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更好开展国际化服务,推动国内企业产业出海,参与构建全球绿色产业布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副所长雷曜

新经济增长模式要注重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目前,我们正处于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过程,其特点鲜明且多维,雷曜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是驱动因素正在切换。在传统模式下,我们致力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生产能力,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以实现更为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速调整。中国在全球的定价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自身价值链、供应链仍需进一步巩固与加强,未来要持续固根基、强弱项。

三是创新范式改变。在传统的增长模式下,我国找准了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充分释放贸易活动的技术扩散效益和技术溢出效益,实现了快速赶超和经济的显著增长。面对新阶段的发展要求,需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四方面是宏观调控重点转变。过去,供给规模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过供给侧调控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供给侧调控的效应逐渐递减,需求成为新的关键驱动因素和宏观调控的侧重点。需更加注重需求侧的管理与引导,以更加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应对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金融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关键性作用

面对经济发展转型以及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机遇,我们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下一步如何应对宏观冲击,进行结构转换,雷曜从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第一,金融要赋能消费与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发挥资源配置的关键性作用。面对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放缓及家庭消费动力减弱的现状,需率先运用经济学成熟的理论与工具,激活金融在推动消费与投资互促共进的潜能。在金融赋能消费投资良性循环情况下,应该把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部门可以支持民生友好型和消费友好型项目,助推经济恢复活力。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大对多层次消费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推动传统消费领域向数字化转型,加速存量资源的改造升级;注重社区养老等轻资产、高社会效益的民生及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引领产业升级。基于民生和消费引领产业升级,形成更加优化的机制,有利于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继续充分挖掘超大规模的优势,强化金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支撑效果。应聚焦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耐心资本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完善激励引导政策框架,推动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等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面临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金融要支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金融支持更高水平的经济开放,更好地将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结合。

第三,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强大的制度优势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科学谋划,我们面临形势的挑战时应该坚定信心,发挥好制度优势,尤其在防范过度竞争、避免内卷化倾向方面有所作为。例如,可以完善和加强行业协调机制,帮助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效力,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雷椰,徐佳扬 编辑:朱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