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6%,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约4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4-08-26 13:5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8月26日,财政部公布1-7月财政收支数据。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3.57万亿元,同比下降2.6%,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1.2%左右。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1.12万亿元,同比下降5.4%;非税收入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

减税因素、物价低迷影响财政增收

主要税种来看,1-7月份国内增值税实现4.13万亿元,同比下降5.2%;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3.07万亿元,同比下降5.4%;出口退税1.28万亿元(为“负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6%;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8%;国内消费税实现收入约1万亿元,同比增长5.5%;个人所得税8529亿元,同比下降5.5%。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若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1—7月全国收入可比增长1.2%左右。受上述特殊因素以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1-7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4%。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进一步指出,分税种看,1-7月份国内增值税下降5.2%,主要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税增长5.5%,主要是成品油、卷烟、酒等产销增长;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1.8%,与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态势基本吻合;个人所得税下降5.5%,主要受去年年中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政策翘尾减收等影响;出口退税同比多退1632亿元,有力支持外贸出口增长。

1-7月份,证券交易印花税576亿元,同比下降55%。2023年8月28日相关部门出台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征收的政策,以期提振股市活跃度、提振市场信心,受减半征收政策影响,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相应下降。1-7月份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55%,反映出今年前7个月股市交易量相较去年同期还略有下降。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1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在加力,上半年发行了几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也在持续发行,尽管1-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为负增长,但是受政府债券发行等影响,1-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为正增长。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1-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6%,受2022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2023年基数、2023年年中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财政收入低位运行;后几个月,随着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再加上特殊因素影响逐步消退,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支撑。

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

1-7月份,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约1.78万亿元,同比下降22.3%。相应地,1-7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约2.51万亿元,同比下降8.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各省2024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报告发现,部分省份上半年通过多渠道盘活资源资产,加大资源处置力度,来弥补税收收入减收缺口,实现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正增长。但是,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定幅度的增收,仍难以弥补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收形成的缺口,部分市县综合财力总体下降,财政收支平衡和偿债化债压力加大。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关于“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决策部署,各有关部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更实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努力,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总的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1-7月份,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1.77万亿元,相对全年3.9万亿元的额度而言,目前发行进度约45%。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1-7月,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77万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域建设,发挥了专项债券资金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督促地方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作者:周潇枭 编辑:周上祺)

周潇枭
向TA提问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