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乐昌市县域创新基地以“1+3+N”模式助力“百千万工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晓晨 韶关报道
2024-08-28 18:3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彭梓颖 韶关报道

走进位于广东韶关的南华草菇生产示范基地,一簇簇草菇生机勃勃,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采摘、筛选、打包等工作。韶关是全球草菇人工栽培的起源地,在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派驻的科技特派员引导下,当地农业企业创立了南华草菇生产示范基地,让南华草菇成功走向全国市场。

这些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扶贫兴农、建产造血。放眼未来,这样的变化又将在韶关乐昌市续写,为当地农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好纵向帮扶作用,去年11月以来,省粮食和储备局、黄埔海关、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省科学院、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组团纵向帮扶乐昌市,加速引导平台、人才、成果等创新要素聚集县镇村。

在省纵向帮扶驻乐昌工作队的积极推动下,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乐昌市县域创新服务中心)于今年3月挂牌。自基地挂牌以来,乐昌按照“1+3+N”模式建设综合性产业人才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推动人才、技术、成果等资源下沉,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力引擎。

据悉,“1+3+N”模式是指以1个科技特派员(团)工作站为科技、人才支撑,以综合服务部、质量控制部和创新发展部为窗口对外开展服务,扎实推进实施N个合作共建项目。目前,乐昌市县域创新基地已建成5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1个大学生突击队工作站,在韶关地区率先实现实体化运作,在集聚人才、决策咨询、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在集聚人才方面。依托县域创新基地,乐昌建立了超50名产业发展急需专家人才信息库,开展产业调研、技术对接等活动17次,累计来乐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硕士、博士人才达62人次,其中博士人才30人,推动有关企业和乡镇以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博士人才25人。

乐昌还积极搭建科研团队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桥梁,使科技创新资源落地生根。据悉,目前基地推动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郑志斌博士与泰邦耐磨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将把研究所新开发的先进耐磨蚀钢铁材料制备技术成果在企业进行中试以及产业化推广应用,提升企业在高品质耐磨材料制备方面的综合实力。

基地还推动张秀娟博士与长来镇富荣水产签订养殖基地产学研合作协议,预计帮助企业在养殖牛蛙本地化苗种繁育、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益。

在咨询服务方面,基地累计为7家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协助长来镇完成专业镇规划编制向省科技厅申报答辩,九峰镇已完成专业镇发展规划编制并获得100万元资金支持,促成乐昌养蜂协会与广东养蜂协会合作项目《蜜蜂健康高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获得中国科协审批通过,获得支持项目资金10万元。

“对县域而言,平台是承接人才、技术的重要载体,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配套等因素制约,县域难以独立支撑平台建设。唯有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深化开展校地、院地合作,充分链接外部人才、技术等资源,才能筑牢平台根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科研院所资源是县域人才平台建设的支撑点,还要从本地核心需求出发,同时完善平台与市场、人才和项目对接的体制机制。 未来,“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将有望进一步解决乐昌主导产业集群“集”而不“群”,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足,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等难题。

(作者:赵晓晨 编辑:吴蓉)

赵晓晨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常驻佛山,长期关注外贸、区域产业、消费领域,欢迎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