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乐昌:做好土地文章,添彩“百千万工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晓晨 韶关报道
2024-08-30 10:1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韶关报道

走进韶关乐昌市云岩镇腊树园村,纵横交错的机耕路直通田间地头,弯弯曲曲农渠引入源头活水,灌溉着流经的稻田。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的禾苗尽收眼底,成畦成行,郁郁葱葱,仿佛一块硕大无比的绿绒毯铺在田野里。一阵微风吹过,泛起碧绿的波浪,与蝉鸣蛙叫交相辉映,绿油油的稻田里充满勃勃生机,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一年前,这里还是道路不通、没有水源、长满杂草的撂荒田。“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乐昌从自身优势农业出发,积极做好土地文章,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韶关乐昌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不断提高耕作条件和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农村耕地“强筋健骨”,推动撂荒地复耕之后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复耕后的云岩镇农田。乐昌宣传部供图)

沉睡土地变“稻虾鱼”立体农田

插秧机装载着一盘盘嫩绿的秧苗在水田里来回穿梭,将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插入泥土里,一片片整齐排列的秧苗随风摇曳,为稻田披上了一袭“绿色新装”。这是位于韶关乐昌市乐城街道练塘村的稻虾鱼生态立体种养项目一隅。

今年年初,稻虾鱼生态立体种养项目正式在乐城街道练塘村落地。“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双赢的种养模式,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稻田里的害虫、微生物成为虾的饵料,水稻能为虾遮荫、避害,虾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同时捕捉稻田里的害虫及虫卵。

稻虾种养模式不仅能有效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稳粮增收、粮虾双赢”的种养效益,还能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练塘村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具备了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的天然优势。

而项目所在农田之前主要是湖洋田,耕作难度大,产出效益有限。“这个项目目前一共有300多亩田地,这些土地之前都是湖洋田,淤泥太深,机器一进去就陷到淤泥里,耕作难度较大,非常感谢政府的大力支持,才克服了重重困难。”项目负责人曾先生说。

这背后,是乐城街道因地制宜进行土地预流转的积极尝试。通过街道强镇富村公司将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加上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乐城街道把土地统一流转给企业。再由企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种植运营,让以往的“项目找地难”转变为“地等项目来”。

土地预流转的模式既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碎片化问题,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而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针对该项目湖洋田机器难下的问题,乐城街道多次邀请农技人员过来进行指导,并采取挖沟排水的措施降低水位,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现在项目田地里全部都是用插秧机来插秧,相比人工种植,这种方式不仅效益更高,而且更加方便和快捷,目前已完成晚稻种植100多亩。

练塘村稻虾鱼生态立体种养项目因地制宜,建立起“稻虾鱼”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既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还做到生态保护、农民增收两不误。项目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鱼苗和虾苗投放进稻田里,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乐城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自“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乐城街道不断完善从项目签约落地到动工投产“一条龙”服务链条,用心用情当好企业“店小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实施“宜机化”再造高标准农田

从长满杂草道路不同的撂荒田到成块相连的肥沃良田,云岩镇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过去一年来,云岩镇把撂荒地整治工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设施、机耕道路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形成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宜机化良田。

由原先的土路硬化成了一条条笔直的机耕道,一道道土渠变成了水泥硬化的标准沟渠,一块块零散的土地变成肥沃良田,撂荒地就变成了宜机宜耕的良田,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沉睡”的土地也由此焕发出新活力。

“从田间到村里虽说不到2公里,可没有机耕路,种植的水稻,收回要人扛肩挑,加上没有水源收成得不到保障,种起来太费力气。所以就逐步撂荒了,现在修好了机耕路和水渠,干旱时能灌溉,收获时三轮车开到田边,好管也好收,荒了多年的田恢复了种植。”云岩镇本村村民廖伯说。

事实上,乐昌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和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也正因此,乐昌把对山区农田的“宜机化”改造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过去几年来,乐昌着力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和互联互通,进行机耕道建设和地块整合,成功打通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高标准农田修建的水渠和机耕路。乐昌宣传部供图)

以云岩镇为例,云岩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毁农田建设项目,改造维护了100多条水渠和60多条机耕路,新建了30多条水渠和26条机耕路,针对原来因为路不通、水不畅引起的耕地撂荒,在建成之后有序推动荒地复耕复种,至2022年以来,已累计复耕撂荒地2204亩。

据乐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前期通过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充分征求村集体意见,确定了高标准农田施工区域,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建设过程时刻监督工程质量,及时深入一线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对施工范围内的“水、田、路”综合治理,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争分夺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影响来年春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通讯员:余树明 姜怡 陈艺)

(作者:赵晓晨 编辑:吴蓉)

赵晓晨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常驻佛山,长期关注外贸、区域产业、消费领域,欢迎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