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焊匠陈庆城:手握焊枪28年,练就“听声辨成型”独门绝技
编者按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奇迹不会凭空出现,要通过奋斗者的实干创造,没有捷径。为展现广东实干奋斗者的风采,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即日起推出“奋斗出新彩 实干创未来”全媒体报道,讲述各部门、各条线、各行业勇于创新、实干敢干、锐意进取的奋进故事,鼓励南粤大地形成一股以实干笃定前行的良好风气,凝聚起砥砺实干再出发的磅礴力量。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实习生钟言 广州报道
陈庆城,一个平日沉默低调,朋友圈都不多发的焊工,只要聊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介绍焊接方式变化、新材料技术应用。
陈庆城是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96年从广东梅州的一个小山村出走,一生都与焊机、铁块、火花打交道。近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他位列其中。
报送材料这样写道:陈庆城参加工作27年来,始终扎根生产一线,在焊接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潜心研究技术,以精益求精的匠心解决造船焊接技术难题100余项,技改创新成果78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7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对一系列头衔和荣誉,陈庆城有点不好意思,称这些主要源于国家和单位对一线工人的重视。“每个工程项目完工后,内心肯定是自豪的。但是,说实在的,适应了之后也不觉得工作有多辛苦,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陈庆城说。
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
对于出生在山村的陈庆城来说,习得一门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能,是他朴素的愿望。读技校前,他看到身边的木匠技艺精湛,又能挣钱,他也想学这样的一门技术。“木匠师傅用行动告诉我,靠技术吃饭,比干什么都实在。”陈庆城说。
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学习电焊是一个好选择,进可到大厂,退可出社会找工作。1996年,陈庆城技校毕业期间,他参与了虎门大桥合龙。据他介绍,当年大桥的合龙大部分都靠人工操作,比如手工电弧焊等技术,机械自动设备使用得少。
二十多年后,陈庆城又参与了深中通道合龙。深中通道横跨伶仃洋,成为“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先后参与了两座大桥的建设,陈庆城感受最深的是,我国焊接技术已经实现了一轮迭代升级。
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段全长6845米,包含沉管段5035米,由32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组成。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负责海底隧道18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的钢壳建造,陈庆城是参与建设的施工人员之一。
据了解,深中通道海底隧道E1管节钢壳和最终接头均为世界首制。建设团队坚持创新引领,打造了全国第一条巨型钢结构智能制造“四线一系统”,钢壳管节制造自动化率超过70%。隧道内部零构件安装复杂,施工空间狭窄,焊接困难,部分结构段高度甚至不足50厘米,而且存在较多的三面内角,智能机器人无法进行作业,像陈庆城这样的施工人员需要爬入狭小空间内进行仰焊。
技术不断迭代,意味着陈庆城等一线技术人员要时刻追赶技术发展的步伐,理论和实践学习都不能停。一开始也会被烫伤,后来渐渐熟练,不仅练成了“听声辨型法”,即在船舶底部狭窄空间焊接环境下,采用镜子反射焊接法及听焊接熔池声音的特殊焊接技艺。“电流、电压不同,明显声音不同的,就能辨别焊接参数是否正确,像我们焊接做久了达到一定技术之后都能辨别的。”在陈庆城那里,自己并没有多特别,“唯手熟尔”。
如今的他,在开展核心焊接技术研究和攻关的同时,积极做好技能传承。比如,近年来,随着公司造船产能的提升,焊接熟练工人紧缺,陈庆城成为了单位里“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牵头人,并且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徒弟,还先后主持编撰了《焊接工艺与规范手册》《薄板分段施工工艺手册》《CO₂气体保护焊各种位置焊缝成形焊工操作规范手册》等工艺文件,成为船舶电焊工学习及指导的重要资料。
见证中国造船发展史
之所以要终身学习,是因为,中国造船业在不断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船舶工业继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特别是在LNG船、超大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陈庆城在造船一线的二十多年,见证着中国迈向“海洋强国”之路。
陈庆城参加过Stena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项目,在MR/LR型油轮的建造过程中,搭载横焊是船舶大合拢的“卡脖子”难题,焊接劳动强度大,焊接质量不稳定和焊接效率低。
为了让这个有着“船厂杀手”之称的客户满意,陈庆城钻研了很久,研制出焊接效率高、质量稳定的埋弧自动横焊技术,并且运用到Stena公司MR/LR型油船横缝焊接作业中,使作业焊道数减少1/3,焊缝成型美观,整体焊接效率提高了30%,最终获得了认可。
“不管是深中通道通车,还是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先进船舶下水,内心肯定是很自豪的。”陈庆城稍显不好意思,在他看来,中国制造的船舶越来越先进,背后凝聚的是无数人的努力,他只是其中一份,与众人共同垒起技术高墙。
今年以来,我国造船订单暴增,从宏观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到2502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达5422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为17155万载重吨,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4.7%和58.9%。
据工信部统计,中国新接订单量占到全球总量的74.7%。全球每十份造船新订单中,就有超过七份流向中国。陈庆城介绍,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2028年至2029年。作为一线工程师,陈庆城看到了中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未来,但也提到,目前在造船技术方面,中国还得向日韩欧洲等强国学习。
“事实上,要成为‘船舶工匠’,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庆城依然谦虚,对于现在的他来说,除了踏实做事情,把徒弟带好、将焊接技艺传承下去,同样无比重要。
(作者:谭海燕,实习生钟言 编辑:孙静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