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宣布共筑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 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21全球观察郑青亭 2024-09-05 21:4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实习记者钟汝熙 北京报道

9月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宣布,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习近平强调,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未来3年,中方愿同非方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深化中非合作,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于2000年,目前有中国、53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共55个成员。本次峰会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简称《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凝聚了中非双方在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上的共识,规划了中非未来三年高质量合作实施的路径。

《北京宣言》表示,中方将继续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尊重非洲国家基于本国国情所作出的政治和经济选择,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条件。中非双方将始终秉持历久弥坚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即“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主持公道、捍卫正义,顺应时势、开放包容”,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谈及中非关系的全面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最大亮点在于中国对非合作的整体性和全体性,不仅提升了双边关系,还让中非关系整体定位得到提升。“正如习主席所说,‘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这种全局观可以进一步地延伸到中国同广大南方国家的关系:中国欢迎所有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愿同各国分享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各领域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中非命运共同体也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在此基础上,中非关系整体定位的提升将巩固双方传统友谊,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给全球南方合作注入强劲活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非洲已经是主要的参与者。在中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大量中资企业广泛参与了非洲各个领域的建设,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对非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这些实在的成果,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显然有意加强对华关系,不仅是要加强合作,还要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

中国经验助力非洲实现和平和发展

习近平说,中方愿同非方打造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中方愿同非方成立中非医院联盟,共建联合医学中心,向非洲派遣2000名医疗队员,实施20个医疗卫生和抗疟项目;将向非洲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派遣500名农业专家,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不仅如此,中方还将帮助非洲加强能力建设和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同非方深入推进“未来非洲职业教育”计划,共建工程技术学院,建设10个“鲁班工坊”;在非洲实施30个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设立中非和平利用核技术论坛,开展卫星遥感、月球和深空探测合作……

“中国同非洲的合作有助于减少非洲所遭受的历史不公,帮助非洲实现和平和发展。”5日,前来参加峰会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联合国愿同中方加强协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对于西方的发展理念,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经验对非洲国家来说更具借鉴意义。王义桅表示,西方现代化进程曾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如今,非洲国家坚定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它们最值得借鉴的模式,是它们摆脱贫困、实现自主发展的希望,这就是非洲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华关系的原因。

“美国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导向,造成了严峻的贫富差距与产业空心化,而且极为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发展为导向,强调并联式发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有助于帮助非洲实现整体的跨越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口号就是‘made in Africa with China for the world’。” 王义桅说道。

在王义桅看来,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不仅能够帮助非洲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让其成为“世界上真正独立的一极”,还将有利于全球南方的崛起,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定位意味着中非合作迎来了历史性的大跨越,进入了黄金时代。”

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经贸往来,从产业升级到数字创新,从绿色发展到公共卫生协作……多年来,中非经贸合作保持稳步发展态势,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和“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中非之间有很强的发展互补性,非洲需要更多的能源产能的能力,需要更多交通基础设施,需要进行更多的生产制造;中国需要并计划在制造业价值链上向更高端转移,并设立了‘双碳’目标。”9月3日,标准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Sim Tshabalala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非互惠互利的结果是巨大的,并且是十分明智、正确的。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00年至2023年,中非贸易规模由不足1000亿元增长至1.98万亿元,年均增长17.2%,高于同期中国整体货物贸易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非洲贸易指数”首次突破1000点,达到1010.83(2000年为100点),比2022年(990.55)上升20.28点,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非洲进出口1.19万亿元,增长5.5%,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6979.3亿元,中国自非洲进口4908.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进口成为双边贸易的新亮点。前7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253.5亿元,增长7.2%,高于中国农产品进口整体增速,芝麻、烤烟、夏威夷果等非洲特色农产品进口量分别增加38.8%、32.7%、106.2%,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量比重均超四成。

习近平表示,中方愿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决定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推动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同时,扩大非洲农产品准入,深化电商等领域合作,实施“中非质量提升计划”。中方愿同非方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为中非贸易投资提供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保障。

标银投资咨询首席经济学家倪杰瑞(Jeremy Stevens)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非洲内部贸易(目前处于低位)将因非洲大陆自贸区而得到提振——特别是如果自贸区能触发某些市场改革,使经商变得更加容易,而更多的内部贸易可以成为非洲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动力。他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意味这广阔的商机,“预计未来十年非洲消费总支出将增加2万亿美元,是拉丁美洲的两倍”。

“一带一路”为中非经济合作插上翅膀

共建“一带一路”是此次峰会上的热词之一。《北京宣言》指出,双方将继续促进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非盟《2063年议程》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为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互利合作是符合各国长远和根本利益的阳光大道。中方愿同非方深化工业、农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共同打造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样板。”习近平说道。

习近平宣布,中方愿同非方打造产业合作增长圈,着力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启动“非洲中小企业赋能计划”,共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建设20个数字示范项目;在非洲实施30个基础设施联通项目,携手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陆海联动、协同发展的中非互联互通网络;实施1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注资中国-世界银行伙伴关系基金……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今,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非洲国家更广泛地融入金砖机制,非洲在全球南方合作中的声音和力量不断增加。尽管非洲在经济体量和发达程度上仍相对落后,但非洲的参与进一步强化了金砖机制作为促进更平等、共同发展的国际舞台的重要地位。

在唐晓阳看来,中国的全球化路径在自身发展以外,还以其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总体性对世界各国的全球化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强调,开放性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世界上100多个参与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合作选项,更重要的是动摇了原本垄断单一的发展模式,开启了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企业对非出海也在加速。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德勤中企出海服务主管合伙人金凌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时表示,如今,中企对非洲投资领域已从十年前传统的基础设施、能源和矿产等行业(如中建、中石油),扩展到制造业、新兴的数字经济、电商等领域。这些变化背后,是中国企业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非洲国家对于提升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在非洲的投资合作也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及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金凌云认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为中非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中国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促使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非单纯的规模和速度。这要求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项目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推动中非合作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郑青亭 编辑:和佳)

郑青亭
向TA提问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