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周妙妙 广州报道
9月28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年会在广州举行。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马骏在年会致辞时表示,联盟成立4年来,在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促成绿色投融资项目,推动境内外绿色金融标准互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未来将继续推动大湾区成为国内外绿色金融先行先试的样板。
绿色金融发展新形势下,马骏认为,下一阶段应大力推进大湾区转型金融发展,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发展转型金融的瓶颈与突破口”的主旨演讲。
目前,传统的绿色金融注重于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项目,这些项目碳排放强度较低。而在经济运行中占大部分的高碳活动,如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在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却难以得到充分的金融支持。同时,转型活动比纯绿活动的规模要大得多,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
若获取的金融资源不充分,或将造成高碳行业转型失败或被延迟、企业破产倒闭等后果。因此,马骏表示,必须要创造一个新的体系,建立转型金融框架。通过明确界定标准、披露要求和提供政策激励,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高碳经济活动向低碳与零碳目标转型。
目前,国内外均推出了转型金融产品,但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一方面,缺乏权威的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方法,容易导致“假转型”或金融机构由于担心被视为“假转型”而不愿参与;另一方面,缺乏对转型主体和转型活动如何进行披露的明确要求,或加剧“假转型”风险。
此外,他分析,转型金融市场实践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还包括转型金融工具较为单一、政策激励没有到位、“公正”转型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
据介绍,目前央行正在研究和编制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使用说明和相关政策。多地已出台了我国第一批地方版的转型金融目录和指南,目前已有共22份地方层面的转型金融的标准和指引性文件。同时,一些银行机构已开展转型金融业务的试点,但大部分银行还未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
但他也表示,除了上述全球性问题外,目前我国转型金融还面临转型金融与目前对“两高一剩”行业压降贷款的监管要求相矛盾;转型金融业务未纳入官方统计;缺乏有公信力、低成本的企业“碳账户”体系;企业缺乏编制转型规划的能力;金融机构缺乏转型金融业务的内部流程以及辅导企业的能力等。
对此,他表示,首先应尽快推出国家级的、权威的转型金融界定标准。在推出转型金融目录的同时,发布转型金融标准使用说明,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提出的主要内容,如要求转型主体(企业)提供转型计划、转型目标具有“先进性”、要有保证落实目标的治理安排、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等,防止碳锁定等“假转型”风险。
其次,应将对“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限制改为对“两高一剩”经济活动的贷款限制,将符合转型目录的经济活动从“限制”改为“鼓励”贷款。
同时,在激励举措方面,应将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覆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转型金融业务,鼓励地方政府采用贴息、担保等措施支持转型金融。
此外,他还表示,应将符合要求的转型金融业务纳入官方认可的统计,并将统计指标纳入绿色银行评价机制。分别对不指定用途的可持续挂钩贷款和指定用途的转型项目贷款明确统计规则;鼓励地方政府和银行组织建立覆盖当地企业和银行客户的“碳账户”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银行推出服务企业的“转型规划编制模板”;要求银行建立转型金融的业务流程,尤其要注重建立合格主体和项目的准入标准等。
2024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年会以“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绘就湾区绿美新画卷”为主题,由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澳门银行公会、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深圳绿色交易所、大湾区碳中和协会、澳门绿色低碳产业协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行业协会、广州融资租赁产业联盟、世界资源研究所、葡中工商会澳门分会承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协办,并由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广州银行、广州农商银行、中诚信绿金支持。
(作者:周妙妙 编辑:孙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