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增量财政政策有利于提振信心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10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财政部宣布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近期将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恢复市场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揽子增量政策主要包含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以及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但是,财政部也强调,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以上的四点,这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最受市场关注的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定。此前,中央政府曾有几轮为地方政府化债的过程。过去几年,在疫情暴发期间,为了稳定经济与支持防疫,在持续减税降费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隐形债务利率高且期限短,导致部分地区财政比较紧张,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其在稳定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增量。
此次化债方案除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外,还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将大大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地方可腾出更多资源发展经济。通过债务置换后,化债资金将解决一些地方平台的欠款现象,消除“三角债”带来的循环堵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信心不足等问题,促进经济更好地循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将被调动起来,在稳经济、保民生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此次各部门系统性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主要是针对改善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减轻他们的压力,激活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央行降低了政策利率、存量房贷利率等,财政部提出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等,前者降低了企业、居民的利息成本,促进投资与消费,对承担一定成本的银行部门则未雨绸缪补充资本金。此次针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其隐性债务的大规模债务置换,将以利率更低、周期更长的政府债券,置换掉举债成本高、周期短的隐性债务,不仅降低金融风险,也让地方政府能够“轻装上阵”,解除一定的债务负担后,推动地方政府形成并释放新增支出。因此,虽然债务置换是存量的调整,但其结果将是增量的释放。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财政部门在短中长周期内都有充足的手段释放更多增量。首先,为了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按照统计,第四季度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虽然这不属于增量资金,但会成为最后三月巨大的经济增长来源。此外,财政部表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这意味着“3%赤字率红线”可能会突破,财政将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更灵活的政策。而且根据财政部介绍,专项债券投向将扩大使用范围,并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这种在增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向的举措,将更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鉴于财政政策的数量以及投向需要全国人大的批准,财政部门目前无法给出具体的量化目标,但提供了一个确定性的立场,那就是为了实现逆周期目标,财政政策将会持续加力,一直到目标实现。与此同时,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可能加快实施,新的改革将为中国财政政策可持续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从长期看,应对中国财政部门化解风险以及支持各项工作的能力有信心。
(编辑:洪晓文)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