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三驾马车”如何发力促增长?
刘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合作研究部主任)
今年我国要实现5%的增速,需加大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对此,宏观政策如何发力,还有哪些增量政策,让“三驾马车”发力促增长?
从前三季度进出口数据来看,当下经济增长突出表现出了新、旧动能的转换。近日海关总署发布外贸数据,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从国别上,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5.2万亿元,增长6.3%,占比提升到47.1%。从品类上,高端装备出口增长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22%、22.5%、15.5%。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显著,技术创新带领产业创新让中国产品更受青睐。从品牌上,民营企业出口的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纺织机械中,自主品牌的比重分别高达83.4%、71.7%、57.6%。前三季度获得海关高级认证即AEO认证的民企数量达到2411家。AEO这张世界通用的“金名片”推动民企走向更加广阔市场。这些数据说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当下经济增长的关键,伴随美欧步入降息周期,外需回暖将为我国出口创造有利条件。从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为提振信心、促进经济增长,节前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节后央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大部门紧锣密鼓举办发布会,解读增量政策。为促增长,预计后面还将强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力度,不仅要创新政策工具箱,还要进一步加大增量政策力度,更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释放改革红利促增长。宏观调控上,我国政府无论是拥有的资产规模,还是工具箱及手段上都很充分,能在熨平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上有效发力,但同时也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在百年变局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背景下,我国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等“三期叠加”之下,再叠加疫情的疤痕效应,特别是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投资、销售还有待提振,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的经济亟待强力拉升。
我国服务业已经占比过半,如何发展好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是关键。与欧美40%、50%的生产性服务占比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只有20%,有巨大发展潜力,提升到30%就能带来十多万亿增长,能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另据IMF测算,如果中国能发展好服务业,每年能拉升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15年内至少拉升20个百分点增速。而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问题,能够释放大量的新服务空间。为促进经济发展,近期央行再度降准50个基点,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元,除降准降息外,央行还通过创设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消费是拉动经济“三驾马车”的主力。促消费需要释放消费潜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减负开始,不仅是扩大支出、化解地方债问题,也不只是减税让房地产企稳回升,更不只是给国有银行增加资本金,从根本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需要通过惠民生来释放消费潜力。2023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82.5%,如加大对学生、老人、低收入者等补助,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有力有效地促进消费。针对我国储蓄率高而消费率低的情况,后续不仅需要着力促进汽车、房屋等大宗消费,更为关键的是从长计议,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地放心消费。后续更加需要在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财产性收入等方面做好改革。
同时,还要以提振有效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经济无论是在基建投资还是产业投资方面都有空间,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降水增多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加大水利等基建投资的力度,要发挥有效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对于国家推出的重大项目投资,需要增加民营企业的参与力度。
此外,要更充分地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促增长作用。我国超长期特别国债占国债的比例仅为17%,远低于日本、德国、美国超长期国债44.8%、27.8%、22.2%的占比,目前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使用,要着力增加“两重”“两新”等数十个细分领域投资,着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绿色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包容性城市发展,既增加了有效投资,又解决消费后顾之忧,而且提升安全能力,增强社会保障水平,释放消费潜力。
短期看政策红利,长期看改革红利。要加大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力度,推出更多更有效的增量政策,在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激发新服务、新产业、新动能发展。近日央行与财政部成立联合工作组有助于加强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合力,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能够助力创新宏观政策。例如针对央行3500亿元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财政部给予贴息贷款。需要强调的是,短期政策可以解决短期经济增速问题,但要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靠深化改革,要尽早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新结构、新产业、新动能上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
(编辑:洪晓文)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