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网球赛事,何以成为城市“新名片”?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首席记者施诗 上海报道 这个秋天,对于中国网球而言,是一个收获满满的季节。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网球,中国运动员都取得不少突破。一时间,网球成为中国最热门的运动之一。
在成绩的助推下,中国网球的普及率正不断提高,网球产业或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国际体育经济学会副主席刘东锋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球球迷基础与普及率决定了产业的发展程度。“参与的人越多,产业越能蓬勃发展。”
这是一场属于国际顶级赛事与中国网球的“双向奔赴”。一方面,顶级的国际赛事帮助全球关注了解中国、走近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网球产业在赛事的推动下不断蓬勃发展,并逐步走上市场化办赛的道路。
佳绩频出带动网球发展
10月27日,郑钦文在女子网球选手协会(WTA)500东京站决赛中战胜肯宁,夺得赛季第三冠。带着夺冠的喜悦,郑钦文即将奔赴年终总决赛的战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她首次入围年终总决赛,也是继2013年李娜之后,再次有中国球员获得年终总决赛参赛资格。
2024年必将在郑钦文职业生涯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年初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她首次进入大满贯决赛并收获亚军;8月的巴黎奥运会,她成为首位获得奥运会网球单打冠军的亚洲运动员;10月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武汉网球公开赛,她先后进入半决赛和决赛,创造本人在WTA1000赛上的最佳战绩,并获得参加年终总决赛的资格。
与郑钦文一样,一批中国球员在这一年里捷报频传。中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在国际网坛掀起“中国风暴”。王欣瑜/张之臻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银牌,创造中国混双的奥运最好成绩;商竣程在成都夺得男子网球联合会(ATP)巡回赛冠军,成为首位进入男单世界排名前50的“05”后运动员;布云朝克特打进中国网球公开赛四强;张帅与搭档斯尼亚科娃夺得广州女子网球公开赛女双冠军……
这份佳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是中国一代代网球人传承与积累的成果。中国首位ATP巡回赛单打冠军吴易昺表示,“我们这一批球员其实吃了上一代经验的红利,少走了很多弯路。”
塞尔维亚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认为,上一代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带动了中国网球的发展。“过去二十年,中国女子网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李娜的出现。李娜出色表现对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东锋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顶尖运动员的出现的确会提高一个项目的水平。之前李娜的表现影响着青少年对网球的关注度。如今郑钦文、张之臻的出现可能也会影响一两代的青少年。“青少年也会跟着郑钦文、张之臻等人的脚步去接触网球、学习网球。因此,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将涌现更多优秀的网球运动员。”
可持续发展需市场化运营
随着中国运动员不断取得突破,网球在中国也慢慢从“小众运动”走向“大众运动”。
以今年的上海网球大师赛为例,由于赛期首次完整覆盖“十一”黄金周,加之此前郑钦文、张之臻等中国网球选手在奥运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多重效应叠加使得看球的观众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大师赛总观赛人数超22万人,创赛事历史新高;总票房也创历史新高。
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亦斌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1998年的喜力网球公开赛,到之后的上海网球大师杯,再到现在的上海大师赛,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网球运动在向着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逐步发展。”
具体而言,专业化一是体现在网球普及率日益提高。根据国际网联(ITF)的数据,2021年全球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口为8718万人,其中中国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口为1992万人,占全球总网球人口的22.9%,位居全球第二。二是体现在基础设施上。如今,从北到南,中国网球的基础设施在质与量上都有所提升。ITF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球场的数量达到49767片,也位列全球第二。
塞尔维亚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对此深有体会。“中国在网球领域的投资不断提高。这里拥有世界顶尖的网球设施、一流的网球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都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设施。”
杨亦斌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各级别的网球赛事在国内举办,专业的网球场馆设施越来越多,中国网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网球这项运动当中,围绕产业上、中、下游的配套要素也越来越齐备。”
普及率与球迷数量的增加带动了网球赛事的票房,进而促进赛事可持续发展。杨亦斌表示,球迷在观赛之余带动了周边消费,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方竞相赞助赛事,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师赛本身的市场商业价值,赛事的盈利也可以进一步反哺到赛事和产业的未来发展。
经过数年的探索,在全球九站大师赛中,上海网球大师赛的商业价值和盈利能力始终名列前茅,特别是在赞助收入方面一直以来独占鳌头。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海大师赛的赞助商共有32家,赞助级别分为冠名赞助商、钻石赞助商、尊耀赞助商、荣誉赞助商以及指定赞助商五个级别。比如,劳力士为冠名赞助商,摩根大通为钻石赞助商,Wilson、Yonex、霸王茶姬、必胜客、Shake Shack等为指定赞助商。
杨亦斌强调,这些赞助商共同构建了上海大师赛坚实的商业基础,并为赛事的可持续运营以及整个战略体系的全面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未来发展积累了更雄厚的资本。
刘东锋认为,上海网球大师赛的运营模式对其他城市办赛有借鉴意义。“很多地方举办国际赛事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而上海网球大师赛的市场化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经过20年的发展与积累,赛事的运营推广能力比较强,这为其他城市办赛提供了模板。”
杨亦斌也认为,以小见大,上海网球大师赛这种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网球产业的更好未来。
国际赛事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
事实上,引进一项顶尖的国际赛事不仅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让该赛事在扎根本土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城市的新名片。纵观全球,为了进行城市营销而举办大型赛事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举办过奥运会的东京、巴塞罗那、北京、里约热内卢、亚特兰大、巴黎等。
刘东锋表示,这是一种惯常的做法。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西方工业化城市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希望借助举办大型赛事实现发展的转型与升级,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并改变以往重工业的形象;二是大型体育赛事是一场全球性盛会,可以在短时间内跨越文化、语言障碍,聚集数十亿人口的目光,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全球传播效果。
刘东锋向记者透露,某种程度上,2002年上海举办ATP网球大师杯也是为了城市营销、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为申办2010年世博会铺垫。“这一赛事的国际传播效果非常好,得到了诸多国际主流媒体的认可。”
杨亦斌表示,国际赛事与城市软实力的发展可以说是深度绑定、相得益彰。品牌赛事有着打造城市形象,推介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 。
在ATP网球大师杯与男子年终总决赛之后,上海于2009年开始举办ATP网球大师赛。自此,上海网球大师赛成为上海的新名片。通过赛事,中国球迷有机会目睹顶级球员的风采;通过上海,国际球员与媒体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
那么,当网球遇上中国文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唐装率先给出答案。2002年的上海大师杯,身着唐装的八位国际网球高手在黄浦江畔与东方明珠塔合影,这一幕成为网球历史上的经典场景之一。2007年,兵马俑也进入网球世界。主办方为参加大师杯的八位参赛选手各自制作了一尊几乎同真人等高的兵马俑雕像。该创意当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八座兵马俑雕像也被ATP永久收藏于温布尔顿博物馆。2009年ATP网球大师赛永久落户上海之后,赛事主办方决定为每一位上海大师赛的冠军制作一尊兵马俑雕像,置放于上海市闵行区旗忠森林网球中心的冠军大道上,成为上海顶级赛事成长发展的见证和记录。
随着国际赛事日益增多,外国球员与中国文化、美食的交流也越来越多。2024年中网期间,西班牙球员阿尔卡拉斯与美国球员高芙同游故宫;2024年上海网球大师赛期间,挪威球员鲁德和保加利亚球员迪米特洛夫特地在参观了“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美国球员弗里茨和意大利球员穆塞蒂则感受了三星堆的青铜文化……
俄罗斯网球运动员梅德韦杰夫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非常喜欢中国美食,喜欢中国人。每一年都期待着回到中国。
刘东锋表示,引进和举办国际型赛事的确是可以提升城市乃至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一种手段。每一次盛会的举办除了迎来各国运动员以外,还有观众和媒体。他们都会利用赛事来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外国媒体也会将中国的文化、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展现在全球面前。
杨亦斌认为,赛事对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包括打造城市外宣名片、推动城市经济发 展、培育健康生活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及提升城市服务能级。“举办大型赛事是宣传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的金字招牌。”
(作者:施诗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