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赚钱还能保留一丝体面吗?

着陆TouchBase2024-11-04 14:32

短剧从业者,良币如何突围?

图片

图片

今年微短剧井喷。《闪婚老伴是豪门》抖音话题量超过23亿,《闪婚五十岁》话题量超6亿。这些主打“中老年玛丽苏”的微短剧播放量惊人,一周内播放破亿的剧集比比皆是,其氪金能力更是一流,爆款作品的充值达到千万级别。

图片《闪婚老伴是豪门》剧照  图源|豆瓣电影

短剧被视为“草台班子”,如今影响力越来越大。近日播出的综艺《开播吧,短剧季》通过“短剧+综艺”的形式,将选角、创投、展演、孵化等环节全景呈现,这也意味着当下短剧行业正在吸纳更多专业表演人员,制作流程也走向更为精细化的阶段。

不过,短剧问题也层出不穷。

今年3月,有网友发文求助,称家中老人为看微短剧,平均每个月都要充值6000元左右,至今累计充值金额竟高达4万元。 

图片

图源|微博 央视财经

当我们在为中老年群体付费行为活跃,为银发族跨过数字鸿沟成为网民新增主力军而叫好时,网络另一端的中老年人面对数字陷阱,已成为一个棘手问题。

而短剧的价值观导向问题也亟待反思。拿最近另一部同样爆火的短剧《保洁老妈无极归来》来说——27岁霸总和45岁保洁一夜情后,发现公婆是自己的大学同学。忘年恋之余,还来个“你抢我初恋,我搞你儿子”的剧情,其炸裂程度,让网友惊叹“国产短剧已经疯了”,相关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二。 

图片

图源|微博

短剧爆火、赚钱,但背后有两件事不能忽略,一是价值观导向问题,二是诱导付费设计现象。


01.短剧怎么就成了“过街老鼠”


短剧苦价值观久矣。

去年11月,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上架后流量飙升,但随后就因内容“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观”被微信、快手、抖音等多个平台处理下架。

今年6月,由九州文化出品的网络微短剧《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也因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等涉及使用残忍犯罪手段被下架,其中涉及到刻意制造放大和渲染婆媳、男女矛盾、传播违反公序良俗言论、渲染血腥暴力等多重违规情况。

这些短剧都有一些类似的特征,比如针对草根群体的痛点,设置复仇、逆袭的爽感,让观众代入角色,体验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大尺度画面诸如弑母、杀父、烧死同足等,剧情往往是为了渲染情绪、满足观众猎奇心态。

而至于诱导付费设计,在小红书,着陆Touchbase也发现大量关于短剧诱导充值的投诉,且不是少数: 

图片

年轻人吐槽老人家刷短剧被无意识扣掉费用,但投诉无门  图源 | 小红书

这些付费设计,不像是在提供内容付费服务,更像是一场专门针对弱势中老年群体的“围猎”。

但哪怕是年轻人,也不一定能逃离付费圈套。微短剧的付费设计有很多骚操作,如有的将首集付费的价格定得很低,诱导用户开通“自动解锁下一集”后,又悄悄将后续剧集调到较高的价格,并随着剧集播放自动扣费;还有的小程序设置多种付费选项,混淆单集、全剧、平台的概念,让消费者很难计算观看一部微短剧的总花费。

短视,充斥在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要撕开目前行业里的问题,恐怕要先从从业者的视角突破。

很多从业者看来,眼下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短视频,追求的还是流量数据和钱。据从业者透露,一部剧能否赚钱,一两天时间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48小时、72小时内赚到钱了,那这部剧就赚到了。如果72小时内还没赚到,那可能就“扑”了,“也就是赔钱了”。

为什么短时间就能判断一部短剧是否赚钱?

据了解,目前短剧最重要的营销策略,是投流。剪辑手会将短剧里最吸引眼球的片段剪辑出来,投流手们则掌握了大量素材,通过精心设计的投放计划,致力于在最短时间里让剧里的某些片段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病毒式传播。如此发展,短剧不像是内容行业,更像是一盘靠投流赚钱的生意。

投流,似乎正在把这类影视产品导向到另一种性质。但目前,十部爆款养活百部扑街剧是公开的事实,仅依靠投流营销的短剧,到底还能走多久?

目前微短剧行业也迎来大洗牌,九成以上的中小制作方“死”在了题材、擦边内容不过审,以及高昂的投流支出上。

今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推动大屏小屏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共进共赢,“鼓励支持优秀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综艺文化节目资源进入电视大屏播出”。这无疑加速推进了微短剧的精品化之路。

不少玩家认为,短剧高品质、精品化必然会成为下一个赛点。只不过,如何定义高品质短剧,以及短剧精品化是否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支持?


02.重新定义短剧,高品质配得吗?


曾多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说:“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是梦想的制造者,也是现实的塑造者。”

尽管短剧和电影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但同属影视艺术行业,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影响社会方面具有共同的使命和价值。我们若从电影的百年发展历史来看,或许能洞见影视艺术是如何从单纯的记录、娱乐工具,逐渐成为传播社会议题、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的。

1895年,发明了电影摄影机的路易斯·卢米埃尔和他的兄弟在一家咖啡馆里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这是世界电影历史上的第一部作品。从那时起,电影开始进入大众世界,但如早期的竖屏短剧一样,早期的荧幕电影多为短片,拍摄手法相对简单,缺乏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剪辑技巧。由于技术条件和经验限制,电影在长度、画面质量、声音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图片

图源|Bilibili 《工厂大门》截图

在后来的20年里,电影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拍摄不同类型的影片,如记录生活片段的短片、讲述故事的叙事片等,探索非线性叙事、多线索交织等更丰富的叙事手法。而同时,大量电影制片厂开始兴起,观众的观影需求逐步增加,电影市场初步形成。

在20世纪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当属1915年由大卫·格里菲斯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长达三小时,以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两个家庭在战乱中的命运变化,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种族问题、社会正义等话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前,电影的技术层面多有限制,艺术层面也尚未成熟,大卫以其创新性的叙事手法和剪辑技巧,首次将电影这一技术玩物上升到艺术层面,因此这部片也被誉为“电影艺术大厦的基石”。

图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图源|豆瓣电影

随着技术的革新、艺术手法的成熟,各种类型片如古装片、神怪片、武侠片、伦理片、爱情片等不断涌现,而这个时期,电影也出现了像如今短剧一样的问题——套公式。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商业竞争尤为激烈。由于天一公司的《义妖白蛇传》的成功尝试,一些制片商开始大量制作古装片、武侠片,但这些电影注重动作场面,忽视剧情和人物塑造,经典的事件如民新公司筹备的《木兰从军》与天一公司暗中抢拍的《花木兰从军》,存在抢拍、恶性竞争等行为,而后古风潮慢慢消散。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西部片、强盗片盛行,西方也出现了大量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缺乏深度和内涵的电影,电影里常常出现英雄救美、恶人抢劫并最终落入法网的公式化情节,以及除暴安良的警长、侠肝义胆的牛仔等定型化的人物形象。

大量复制公式、粗制滥造让这些电影透支了市场需求,某些类型片给观众留下了烂片的印象。

进入21世纪后,电影在技术层面实现质的飞跃,CGI(计算机生成图像)、3D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在电影制作中。而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各国的文化交流更深,电影所要探讨的社会话题也更为多元化,整体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艺术成熟度进一步提升。观众审美也在电影发展历程中逐步被培养,相关行业迅速发展,电影产业逐渐成熟。

纵观百年电影发展史,电影经历了技术革新、艺术成熟与产业变革的漫长过程,从单纯的技术玩物、娱乐工具逐渐演变成传播社会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艺术力量。在目前成熟的电影市场规模背后,也意味着其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结合相关数据,在互联网的发展下,未来短剧的影响力或超出想象。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及出海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

图片

 图源|艾媒报告中心

要知道,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数据是549.15亿。也就是说,诞生不过短短五年的短剧,其市场规模就已达超百年历史的电影市场规模的70%。

这也就意味着,短剧未来很可能作为一种更为大众的影视艺术,且作为从下沉市场发展起来的影视产物,甚至会将大众的关注力带到过去未曾被关注的群体和隐秘的角落里,引发一些更为深刻的社会探讨。

因此,回到开篇讨论短剧对中老年群体价值引导话题上,当银发群体真的能从这些为其量身定制的短剧中,找到这个时代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我们也不能一味否定其存在的意义,要防止一些“偏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注意到最近关于中老年短剧的舆论,表示“中老年群体对情感的想象一直被边缘化,原本就处于社会的所谓灰色地带,现在这些需求从灰色地带‘走’出来了,会有很多人感到不习惯……原本社会对中老年人这些需求不太重视,现在长期被忽视的需求终于被发现、被看到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03.短剧从业者,良币如何突围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短剧都是三观炸裂的走向,一些内容创作者也开始通过短剧的方式引导大众进行更多社会议题的思考。

比如快手星芒推出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爱在胡同黄昏时》,就将目光投向银发群体的生活纹理与情感世界,体现了对独居中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剧中孙越饰演的北京胡同青年“白洋”一开始对老妈和隔壁王叔的“黄昏恋”强烈抵触,但在一次次的剧情转折和深度聊天中,最终改变了自己对银发爱情的态度,这让不少年轻观众关注到银发族的情感世界。 

图片

图源|快手

除了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快手的商业模式也在创新——品牌定制短剧。《爱在胡同黄昏时》正是以“题材创新+品牌契合+明星势能”的组合拳,成功融入了背后的品牌投资方红星二锅头,实现精品短剧和品牌价值的双向激活。

而内容题材更为广泛的短剧,如2023年为海外中国文物发声的《逃离大英博物馆》,正片上线5天,抖音话题播放量就突破10亿次,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媒也纷纷点赞。这部现象级爆款短剧没有酷炫的特效,甚至只有3集,灵感来源是一则网友的评论,创作团队也极其年轻,全凭走心的内容,让短剧这一形式彻底出圈。这背后体现的是创作团队更高的视野和格局的创作力,如人民文娱的评价那样:“小短剧也有大情怀。”

这些出圈的短剧,无一例外其核心在于内容,也体现了背后创作者对社会的人文思考,而不是将内容做成一门投流的生意。短剧高品质、精品化是趋势,但高品质不代表只是停留在制作精良、场景优美等成本命题上,更重要的是内容创作力。

“不能唯利益论。行业要有一个好的生态,不能老想着赚快钱、抓眼球,还是应该在剧本、剧情、制作等方面,在质量上多追求精品。”一名短剧从业者阿杰(化名)坦言。

除了在内容上的探索,短剧背后的产业链——IP方、内容制作方、平台发布方也在更多方面做一些回归“正常”的尝试。

2024开年之际,创壹科技带着短剧新作《柒两人生》亮相抖音,上线2小时就冲上热榜。这部总时长90分钟的短剧,60%的内容采用虚拟制片制作。

在《柒两人生》之前,“虚拟制片”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大制作的电影、长剧之中,因此《柒两人生》是第一部引进虚拟制片技术的短剧。无论是片头风雨如晦中林立的城市高楼,还是令人冷汗涔涔的缆车将坠画面,都是用LED虚拟影棚代替实景拍摄,渲染出不输电影的色调质感。创新题材与“电影级技术”的融合,让不少观众在评论区留言:“以为进了电影院”。

图片

《柒两人生》剧照  图源|腾讯网

虚拟制片对行业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一项技术能够减少实景拍摄成本,成本可控的同时还能弥补拍摄时的遗憾,另一方面相比绿幕拍摄,演员更有沉浸感,而同样用虚拟制片技术的《繁花》制作方称,虚拟制片压缩了时间成本,演员们可以在同一个影棚里完成不同场景的拍摄,这也是全部主演团队能在15天之内完成补采的原因。

此外,虚拟制片还是低碳手段之一。

“现在全球都在讲节能减排,而虚拟制片就是一种低碳的手段。首先,它大大降低了剧组人员的出行和迁徙,从碳排放的角度肯定是节能了。这一点好莱坞还有过专门的认证,结论是虚拟制片要比传统的拍摄方式降低大约80%的碳排放。”《诞辰》导演兼编剧、博采虚拟制片系统总设计师李炼接受采访时说道。

尽管短剧是时代的新产物,带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因,呈现出短、平、快、吸引眼球等鲜明的特征,但究其本质,和游戏、播客、短视频等影视频载体一样,甚至和小说本质一样,都是内容服务的介质,其承担的使命和价值其实是相似的。在当下野蛮生长和走上正轨之间,其品质化之路可能会比想象中要困难,但如果有坚守好品质的制作团队和企业,微短剧或能“微而不弱,短而不浅”,迎来真正突破口。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微短剧乱象调查②爆款速成,7天能拍100集。

工人日报:一些微短剧被质疑借助算法精准“围猎”老年人。

红星资本局:315观察|微短剧收费乱象频发,有老年人充值4万元看短剧,投诉难退费难何解?

撰文 | Canamy

编辑 | 国佳佳 

排版 | 冯莎莎 

题图来源 | 视觉中国

图片

星标我们,及时获取一手信息

(作者:着陆TouchBase )

着陆TouchBase

自媒体

36氪孵化的ESG垂直媒体平台,致力于用商业报道改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