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金融互促双强 三家百亿市值企业谈科技金融挑战

深金融Insight曹媛 2024-11-08 14:3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与传统行业不同,科技企业具有“轻资产、重投入、高增长、强波动”的特性,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盈利不确定时常发生,因此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专业化,对金融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和精细的要求。

11月7日,第十八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开幕。首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香港国际金融学会、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大会”在现场举行。

围绕目前科技金融面临的难点,在圆桌一的对话中,资本端与企业端的嘉宾就“如何构建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新格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其中,企业端嘉宾分别来自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300207.SZ)、优必选科技(9880.HK)、绿叶制药(深圳)有限公司,其公司或母公司市值均已远超百亿元,“长周期、高投入”“强创新、高风险”是主要特点。

“长周期、高投入”企业呼吁耐心资本

“我们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研发、创新上,过去5年我们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平均每年20亿元以上。”会上,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曾玓介绍称。该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业务。

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之一便是“长周期、高投入”。而在所有科技创新企业中,药物研发类企业的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特点尤其显著。业内也流传着药物研发的“双十定律”,即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通常需要超过10年时间,投入成本约10亿美元。

例如,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代谢等疾病领域的绿叶制药(02186.HK)将每年超出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会上,绿叶制药(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陈进忠也呼吁,生物医药行业需要一些耐心资本、耐心金融支持,近两年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投资等各方面非常艰难,例如一些药物研发企业,已经进入了临床一期甚至二期,但没有资金注入支撑企业经营。

“如果金融能有更长耐心助力企业发展,我相信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深圳或国内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记者查询发现,今年7月23日,绿叶制药(02186.HK)公告称,其附属公司绿叶制药(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深圳绿叶”)获得深圳市绿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简称“绿叶基金”)最高达16亿元的战略投资。

今年以来,“耐心资本”被多次提及,其中保险资金凭借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等优势被寄予厚望。

在上述论坛上,太平金控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潇表示,保险资金要从投资角度做好“五篇大文章”,需要有较深的、紧跟产业龙头进行布局的概念,“金融相当于‘血液’的职能,以一个更好的时间周期在整体已经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链条上,把我们一颗颗的种子在产业链通过金融的资本孵化做大。”

近日,深圳市引导基金、前海管理局与太平资本共同发起总规模100亿元的太平保险基金,该基金将主要投向深圳科技创新产业领域。

呼吁更精准有效金融支持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支持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例如,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下,“我们(欣旺达)超低温的钠离子电池可以在零下40度顺利充放电,穿刺之后没有任何影响,包括超快充电池是全球首发,可以做到10分钟充电充到80%的电量。”曾玓介绍称。

但“强创新”特点也引出了科技企业面临的第二个融资难题,在科技企业创新初期阶段,由于研发投入的高比例,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财务风险。这种大规模的研发支出在企业的常规运营中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上的盈利能力不如预期,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现,可能会降低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贷支持的意愿。

针对这一问题,曾玓建议称,“金融机构在做一些信贷支持的时候,是否把这部分研发投入纳入考虑,比如研发投入到一定阶段是否可以做一些利率调整、利率优化,可能更适合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

另外,针对欣旺达所处的锂电池行业,曾玓也呼吁称,全球电池基于碳排放、碳积分的电池护照日益受到重视,电池生产各个环节所实现的碳排放数据,代表了供应链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领先水平,优质供应商通常能够实现较低的碳排放。

因此,他希望金融机构针对电池护照所有不可篡改的真实数据,为整体供应链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金融支持,这也是金融机构和行业创新相结合。

据悉,全球电池联盟(GBA)是储能领域的多方利益相关者组织,电池护照是GBA的旗舰项目,囊括电池材料来源、化学成分、制造历史及其可持续性表现的可信数据。

合理运用金融杠杆,做好金融创新

科技企业的特点三是,金融机构往往“看不懂企业科技含量、看不透行业前景”。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的淘汰率较高,存续时间低于传统企业的平均值,这是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的行业差异大,专业技术壁垒高,产品盈利模式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加难识别企业是伪科技还是真科技、硬科技。

因此,一些有发展潜力但不符合金融产品标准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很容易被忽视。以人形机器人行业为例,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在会上直言,“科技金融目前对于人形机器人部分处于观望态度。无论是从人工智能还是机器人本体来讲,我们和欧美的投资力度有非常大差距,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值得更深入了解、投资。”

“要合理利用金融一定的杠杆作用,而不是扩大和过分放大它的作用,”杨潇认为,“也应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合理的容错机制。”

(作者:曹媛 编辑:孙超逸)

曹媛
向TA提问

21报系深圳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聚焦深圳。欢迎交流爆料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