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贸易壁垒不应成为应对气候问题的手段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 上海报道
2024-11-13 17:3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刘梦生 上海报道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其影响已超出环境范畴,广泛波及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体系。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达到2万亿美元,相关的可持续贸易量也会保持增长。

在近期召开的第七届进博会上,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发布《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报告时指出,绿色产品、环保技术和低碳服务在全球贸易比重正逐步上升。需要重视全球协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全球主要经济体应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政策协调和供应链转型,积极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且公平的全球可持续贸易体系。反对将贸易壁垒作为应对气候问题的手段,确保全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转型中有平等参与和受益的机会,推动公平的绿色转型。 

中国目前的扩大自主开放政策有何影响?可持续贸易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近日,就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

图: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

自主开放政策共享发展机遇

《21世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这对于扩大进口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苗绿:商品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将会有更多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也会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

服务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国外的服务提供商进入中国,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国外服务提供商通常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服务理念,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后,将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同时,国内服务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资本市场的开放将为国外投资者提供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这不仅有助于增加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渠道,也有利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对于从事进口业务的企业来说,资本市场的开放将为其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国外的金融机构也将在中国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如跨境支付、风险管理、投资咨询等。

劳务市场的开放将使更多的国外专业人才有机会进入中国工作,为中国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将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的劳务服务提供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国外企业也可以将一些业务外包给中国劳务服务提供商,促进双方在劳务服务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21世纪》:你在今年进博会上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报告》提出,在面对不断涌现的相关气候政策时,中国应该主动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机遇主要在哪些领域?

苗绿:首先是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方面具有强大的产能和技术优势。在气候政策推动下,国际市场对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风力发电机组等新能源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为中国新能源设备出口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是绿色技术服务领域,随着气候政策的严格实施,企业需要专业的碳减排咨询服务来帮助其应对碳排放核算、碳管理策略制定和碳减排目标规划等事务。中国的咨询公司可以凭借在国内积累的碳减排实践经验,为国际企业提供专业的碳减排咨询服务,包括帮助企业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制定低碳发展战略等。中国可以建立和完善绿色认证体系,培养专业的认证机构,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服务,如产品碳足迹认证、绿色建筑认证等,在全球绿色认证服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绿色金融领域,全球气候政策的推进促使各国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资,绿色债券作为一种为绿色项目融资的金融工具,市场需求旺盛。中国金融机构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发行绿色债券,为国内和国际的绿色项目筹集资金。同时,中国的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国际绿色债券市场投资,分享全球绿色产业发展的红利。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资金优势,为绿色产业的国际合作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支持。

此外,在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领域,气候政策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所带来的碳排放。中国在废旧金属、塑料、纸张等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中国的资源回收企业可以将先进的回收技术和设备出口到其他国家,或者在海外建立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参与全球循环经济产业链。

全球新能源产品需求远未饱和

《21世纪》:近年来,国际贸易领域出台的相关限制措施数量更多、形式更加多样、限制性更加隐蔽,尤其是今年西方持续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话题,指责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新能源类产品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苗绿:显然,西方炒作中国新能源类产品“产能过剩”有贸易保护主义和竞争焦虑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性能,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抢占了部分西方企业的市场份额。西方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如加征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等,试图限制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出口,同时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实际上,当前全球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持续且迅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目前远未达到产能过剩的程度。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符合市场规律和全球绿色发展需求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世纪》:目前在新能源和绿色装备等领域,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不同方式鼓励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相关补贴和支持政策?

苗绿:新能源和绿色装备产业在发展初期,研发、生产等环节成本较高,补贴和支持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分担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风险,使企业更有动力和信心投入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中,促进产业快速成长。同时,政府通过补贴和支持政策,可以引导资金和资源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投入,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协同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过度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可能会导致市场扭曲,影响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一些企业可能会过度依赖补贴,缺乏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动力,甚至可能出现骗取补贴等不良行为。而且,一些国家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可能会被其他国家视为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综合来看,新能源和绿色装备等领域的补贴和支持政策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需要政府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和绿色装备产业的健康发展。

碳市场扩容有助提升企业应对国际碳壁垒能力

《21世纪》:欧盟“碳关税”将影响哪些行业的中国企业?针对“碳关税”等绿色壁垒,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苗绿:欧盟“碳关税”对中国钢铁、铝、水泥、化肥等行业有影响,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一是加强碳排放管理,尽快建立健全自身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准确计量和收集碳排放数据,并按照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法对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加工生产、运输到使用、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碳排放进行跟踪和核算,识别生产过程中的高碳排放环节,采取针对性的减排措施,降低产品的碳足迹。

二是加快技术升级与转型。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创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可以考虑对产业链进行优化和整合,向低碳、绿色的方向转型。

三是开拓多元化市场。可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市场,分散 “碳关税” 政策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企业应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以弥补因 “碳关税” 导致的出口市场损失。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 “碳关税” 相关规则的制定和讨论,争取对中国企业有利的政策环境。还可与欧美等地区的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展低碳项目,分享技术和经验,降低碳排放成本。

五是强化碳风险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碳风险管理体系,对 “碳关税” 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密切关注 “碳关税” 政策的实施进展、政策变化以及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

《21世纪》:目前中国已经确定将推动全国碳市场进一步扩容,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排放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有何重要意义?

苗绿:这有助于推动碳减排与“双碳” 目标实现。这三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总和占比较大,将它们纳入碳市场后能够利用市场机制明确各企业的碳排放额度和减排责任,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碳减排工作,积极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可优化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发展将受到限制,企业为了降低碳排放成本和满足市场需求,会加大对低碳产业和绿色产品的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调整。这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 增强企业与公众的环保意识。纳入碳市场后,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碳排放情况进行监测、报告和核算,这将促使企业更加关注碳排放问题,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碳市场的发展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第四,提升相关行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应对国际碳壁垒能力。我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产品在满足低碳标准后,可以更好地进入欧洲等对碳排放要求严格的市场。加强对重点排放行业的碳排放管理,也可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强度,减少碳关税等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作者:缴翼飞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