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话|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王磊:未来星星充电要拥抱AI,实现能源硬件“全栈自研”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焦文娟
2024-11-15 09:02

21世纪经济报道 见习记者焦文娟 广州报道

11月14日,在南财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4新汽车年度盛典上,“2024新汽车·年度加电企业”被星星充电收入囊中。

2024年是星星充电成立的第十年。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王磊介绍,截至目前,星星充电已经在全国完成了超过150万个的家庭充电桩设备的安装,同时管理近60万根公共充电桩。

充电网络越来越大,星星充电故事开始不止于充电。在2023年须弥山大会上,星星充电宣布启动能源业务。今年9月,星星充电旗下场景微电网进一步发布八大关键场景,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全场景微电网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前沿技术布局方面,星星充电正谋划智能未来。星星充电正开始硬件的“全栈自研”。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下,王磊透露,目前星星充电和某车企合作的项目已经上线,即自动机械臂、自动机器人的充电。

发家于常州的星星充电也正走向全球。公开信息显示,星星充电十年来累计全球充电桩的销量达到全球第一。王磊表示,对于各个国家的充电标准的理解,星星充电已经对一些欧标、美标、日标做了相应匹配,如在东南亚、北美建了公桩。今年5月,星星充电与施耐德电气重组成立合资公司。“这种全球化的布局也把我们的能力又往上提高了一截。”王磊表示。不仅如此,星星充电还希望“加速打造全球化的服务体系帮助大家一起到海外拓展”。公开信息显示,星星充电已经和保时捷、奔驰、奥迪、捷豹路虎、大众、一汽、江淮、理想、小鹏、蔚来等主机厂达成合作。

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回收期较长,目前业内能实现盈利的企业极少。星星充电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实现盈利的企业。

在2024新汽车年度盛典后,星星充电联合创始人王磊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对充电桩行业、星星充电合作业务和出海等问题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内容经摘编: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充电桩行业都普遍存在盈利难题,而星星充电是为数不多的行业内实现盈利的企业,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王磊:老实说这个行业盈利是比较难的。当然可喜的是星星充电去年实现了全面的盈利。 

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这种生态式打法,叫“云管端协同”,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技术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选址,以前都是靠人去拍脑袋,现在我们都是机器自动去分析,有了智能选址平台这套决策系统,我们不停地喂它数据,不停地训练它,经过这几年不断地投喂和训练,现在它已经非常准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些积累以及AI 技术的应用是星星充电的另外一个护城河。第三个护城河就是极致的运营,这需要靠非常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去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星星充电和主机厂的合作类型有哪些?

王磊:我们和主机厂合作有两个深水区:一个是在能源方面光储充放方面,要基于光储充放的技术,建立智慧的充电站、智能的工厂园区。第二个深水区是全球化,我从海外回来,我觉得电动车充电非常重要,(充电)基础设施在欧洲、北美、东南亚非常欠缺的,我们要加速打造全球化的服务体系帮助大家一起到海外拓展。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充电桩业务到能源网再到布局AI技术,迭代是星星充电的内核吗?

王磊:没错,我们每天都在变,我觉得就像这个行业一样,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一定要跟得上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星星充电出海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的?

王磊:在2019年前我们就有出海的想法了,虽然后来连续三年不能出去,但当时我们董事长还是冒着风险带着团队开始出海,那个时候我们就觉得一定要出海。2022年我们的业务真正开始拓展起来,到这几年海外的业务发展速度已经非常快,每年基本上以翻几番的速度在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星星充电目前主要在布局哪些海外市场?

王磊:现在星星的布局主要四大块:欧洲市场、亚太市场(包括东南亚、东北亚)、美洲市场、中东和非洲市场。

我们亚太区的总部现在暂时放在新加坡,目前在越南投建工厂。北美的总部在洛杉矶,我们又在俄亥俄州买了工厂,等到明年初我们就可以实现在美本地化。我们的欧洲市场总部在法兰克福,欧洲市场是我们目前来说比较重要的市场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出海的过程中,你们应对贸易壁垒的方式是本地化生产吗?

王磊:一个是供应链的本地化,生产能力的本地化;第二个就是在资本方面,我们和当地的头部企业合作或合资(来开发当地市场);第三个是人才的本地化、团队的本地化,我们在当地招了很多本地化员工;最后实现服务的本地化。

同时我也关注到了行业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中国有很多企业也会到欧洲去,到美洲去,或者去东南亚市场,但是他们只是卖货,只是销售模式。我觉得这样“只顾赚快钱”的方式对于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出海是有危机的。因为对于海外客户来说,如果你的服务质量没有达到对方要求,尤其是你设备出现问题以后不能及时服务,那伤害的不是这一家企业,而是整个中国的企业形象。

(采访:易思琳)

(作者:焦文娟 编辑:吴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