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读懂体育产业新势能:赛事抢抓流量经济,科技赋能产业进阶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丁莉 广州报道
2024-12-04 17:3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2023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300亿元,增速约13%,高于整体GDP增速8.2个百分点。体育为全省贡献了约5.38%的生产总值,占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达到了五分之一。根据《广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9000亿元。

明年,是广东体育业的重要刻度。“十四五”规划将在这一年收官;粤港澳三地将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省内共有15个赛区城市。

这意味着,十五运会或许将成为广东体育业“跳一跳摘到桃子”的重要节点。广东能否如愿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并让自己成为中国体育布局上的一块关键拼图,或许都在此一举。

从赛事出发,体育产业链可以衍生出怎样的闭环?科技将为其商业模式带来怎样的颠覆?

12月2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首度围绕“体育”设置专题论坛,来自学界、体坛、商界的人士聚集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尝试透过体育“读懂中国”的产业经济。在各方人士看来,以十五运为“好风”,再加上科技“借力”,赛事能够牵动出一条规模可观的产业闭环。

赛事掀起流量经济

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体育场地数量已达到34.08万个,平均每人拥有2.8㎡体育场地。

为大型赛事筹办建立起的场馆,作为体育最基础的承载体,在赛后将提供更全民性的体育活动服务,并吸引更多优质赛事及相关活动集聚,带动场馆向文商旅综合体迭代。

将时间拉回1987年,为筹备六运会,天河体育中心从一片荒芜之中挺立起来,此后又在九运会及第16届亚运会中“服役”。在过去37年间,有4000多场赛事在这座年岁已高的老场馆中举办,参与训练的人数约为1.8亿人次。积聚起来的人流量进一步拉动场馆周遭的商圈林立,以此为核心的地带,已逐渐从单一的体育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城市客厅”。

事实上,赛事正是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中急缺的元素。

数据显示,世界一流的湾区大多是知名体育赛事的集聚区。例如,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职业俱乐部星罗棋布,相关竞赛演艺火爆,美国体育产业中体育服务业占比约为70%;而在中国,情况则恰恰相反,体育用品制造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约为79%。

“我们的体育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短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认为,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增长空间,以赛事为代表的体育服务业将成为更大体育产业发展的着手点。

对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近年来,各类赛事品牌愈加丰富。仅仅12月第一天,在广州,南沙半程马拉松赛和广州塔国际登高赛先后开赛,前者有约1.5万人参加,后者报名者多达3万人,1500人中签。在珠三角其他地区,从佛山“西甲”到东莞“厂BA”,越来越多城市找到了自身地标性的体育赛事和运动项目。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也展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草根性、全民性。

申明浩表示,赛事资源日益成为平台经济、流量经济,特别是直播使赛事能撬动更大的流量效应,带动起文商旅综合业态,“未来,在线观众的数量可能将以十倍甚至百倍的速度增长”。

相关的案例不计其数。以杭州亚运会为例,合作伙伴、赞助商、官方供应商、特许产品和门票等市场开发总收入超过53亿元;此外,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成都的住宿、餐饮业销售收入也分别实现了57%和42.3%的高增长。

即便是规格更小的赛事也不容小觑。今年,历时1个半月的佛山“西甲”收获全媒体总流量43亿,带动赛场周边夜市销售额增长约180%,三水中心城区餐饮和住宿业消费分别增长20%、15%。

珠玉在前,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十五运预计将掀起更加庞大的流量。

“在体育中读懂中国”专题论坛期间,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小燚发布了“十五运·十五城”活动,将以多样方式促进省内外甚至境外、国外等其他承办过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联动起来,策划诸如“全运记忆”AI数字博物馆、“京广茶话会”饮食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出原创舞剧《英歌》等,借赛事介质牵动文商旅消费发展。

科技颠覆产业模式

在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赛事全程采取了云转播,AI增强的多镜头回放系统使得观众可以在比赛观看中体验“子弹时间”特效,多角度看到运动员动作的“时间静止”慢镜头;数字人主播等技术也应用进来;聊天机器人AthleteGPT能够即时响应运动员的日常咨询,按需推送定制化信息,从出行指引到赛事规则一应俱全……

“体育赛事已成为一场盛大的科技成果秀。”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谭建湘表示,例如,运动员将借助更高科技的设施辅助训练,将数字化纳入票务、导览、转播等的智慧场馆将日益普及。

广州体育学院副校长张育方也认为,过去,中国的体育业是靠人海战术、政府引导下的大量资源“投喂”出来的;而在未来,体育将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向科技赋能。

在筹建体育实验室时,张育方走访了多家实验室和体育公司,他发现,科技投入普遍不足。

对此,他动员华为公司同国家羽毛球学院合作,建设推广羽毛球智慧场馆就是合作目标之一。另一方面,双方还在推动科技对体育的赋能向C端消费者下沉,希望能够推出羽毛球运动字典,目前可用于技术战术分析的单目摄像机已经研发出来,接下来将继续积累运动数据。

想象一下,在打完一场羽毛球后,系统马上能够输出一份数据报告,详细记载了运动者的挥拍次数、前臂力量、移动速度等数据,并围绕己方和对手的优劣势、技术与战术等进行分析。通过降低羽毛球训练成本,使类似需要一定技能门槛的体育运动进一步在民众间推广开来。

为迎接十五运,广州多个场馆改造项目正在推进当中,其中,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将改造为近零碳建筑。其跑道承建方广州同欣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陈晨透露,目前公司会努力改善跑道性能、降低其成本,未来,体育中心外的“跑者天地”也将被打造成竞赛型跑道。

科技不仅改善了运动者的体验感,更促进体育的概念在发生颠覆性改变。

去年在新加坡电子竞技周,两届跆拳道奥运冠军吴静钰同其他七名体育退役选手组成“传奇组”,在虚拟赛场与新加坡跆拳道小将进行“非接触式较量”。最终,吴静钰夺得第三名。

在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何文义看来,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下,一切产业都在走向数字化,体育当然也不例外。体育的概念日益丰富,电竞、机器人格斗等新兴项目同体育之间的次元壁已破。特别是在广东,游戏产业营收占全国超八成,可穿戴设备企业数量超全国半壁江山,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也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对相关制造业来说,以赛事为契机向价值链更高的环节进阶,也将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业态进一步丰富。

(作者:丁莉 编辑:张雅婷)

丁莉

记者

南方财经记者,常驻广州,关注制造业、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