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郭磊
guolei@gf.com.cn
摘要
第一,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关于发展环境,从去年底“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到本次会议“当前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一个细节务实地评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需部分新增表述“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内外评估是宏观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基础。会议同时指出9月26日一揽子政策以来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以及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简言之就是“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第二,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会议指出要做到五个“必须统筹好”,尤其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极为重要,切中了近年经济的关键堵点。我们理解如果能做好五个统筹,将有利于质量和速度的均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以及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均衡,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体感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大力提振消费扩内需被放在明年九项重点工作之首。作为对比,去年首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足见此次对居民端政策的重视,相关提法包括“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包括一些立足中长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等。
第四,十五年后再提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细节表述上有三处变化。一是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变为保持流动性“充裕”,两字区别,含义明显;二是“适时降息降准”,进一步明确了货币适度宽松的具体路径;三是 “货币供应量增长应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里由去年的“价格水平”微调为“价格总水平”,隐含着政策不止是指CPI,而是平减指数,且它有一个预期目标。另一个可以印证的重要表述是会议强调“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
第五,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样对应着细节上的调整。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三个“严”(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一般性支出)相比,今年的四个“加”(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
第六,政策尽可能前置,能早则早。我们估计明年经济有条件实现年初高开,一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二则一揽子政策影响在继续传递,包括在适度宽松的背景下,明年一季度信贷有望再度回归年初占比偏高的正常季节性;三则在外部贸易条件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今年四季度起企业逻辑上会尽可能推动出口订单赶进度。
第七,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稳定地方基建。今年基建投资是水利、铁路、航空代表的中央项目高增长;公路、管道、公共基础设施代表的地方项目负增长。所以政策框架亦具有针对性。“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为明年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地方基建合理修复预留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3]近期中办国办下发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第八,治理内卷式竞争就是新一阶段的供给侧。过去几年部分行业领域新增产能过于集中、竞争过度,影响行业利润率、工业品价格中枢,以及企业中长期投资和研发。“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指向这一问题。“综合整治”对应着应会在供给端有更为系统性的动作。
第九,科技创新要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宏观经济政策部分,细节展开先是扩大内需,再是科技创新,然后是稳住楼市股市。其中科技创新表述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们理解这是一个重要思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是一个模版,“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对各产业的赋能和改造,它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经济产业纵深、需求厚度的优势,以产业哺育新技术,以新技术引领产业。
第十,推动“长钱”与创新之间的正循环。“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不同时段内涵一致但有不同侧重,从监管今年的表述来看,主要强调的是适配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4]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第十一,倡导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会议强调“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微观组织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宏观经济效率的实现。
第十二,对资产定价来说,本次会议尤为重要的信号有三:(1)政策重视必要的总量、重视物价中枢,在2022-2024名义GDP增速偏低位之后,市场可能需要关注和研究名义GDP增速逐步好转对于大类资产的影响;(2)明年消费领域政策储备可能较多,我们在前期一直提示BCI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2021年初以来的调整已至经验底部,关注这一基本面与政策面的共振;(3)政策初步释放供给优化信号,明年外需领域的风险也客观上需要叠加需求扩张+供给优化,关注产能利用率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又相对较低的行业领域。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关于会议精神,我们学习理解如下:
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关于发展环境,从去年底“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到本次会议“当前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一个细节务实地评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需部分新增表述“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内外评估是宏观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基础。会议同时指出9月26日一揽子政策以来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以及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简言之就是“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会议指出要做到五个“必须统筹好”,尤其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极为重要,切中了近年经济的关键堵点。我们理解如果能做好五个统筹,将有利于质量和速度的均衡、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以及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均衡,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体感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大力提振消费扩内需被放在明年九项重点工作之首。作为对比,去年首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足见此次对居民端政策的重视,相关提法包括“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包括一些立足中长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等。
会议指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十五年后再提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细节表述上有三处变化。一是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变为保持流动性“充裕”,两字区别,含义明显;二是“适时降息降准”,进一步明确了货币适度宽松的具体路径;三是 “货币供应量增长应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里由去年的“价格水平”微调为“价格总水平”,隐含着政策不止是指CPI,而是平减指数,且它有一个预期目标。另一个可以印证的重要表述是会议强调“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
会议指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会议指出,要全面贯彻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样对应着细节上的调整。和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三个“严”(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一般性支出)相比,今年的四个“加”(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政策尽可能前置,能早则早。我们估计明年经济有条件实现年初高开,一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二则一揽子政策影响在继续传递,包括在适度宽松的背景下,明年一季度信贷有望再度回归年初占比偏高的正常季节性;三则在外部贸易条件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今年四季度起企业逻辑上会尽可能推动出口订单赶进度。
会议指出,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实,保证足够力度;强化系统思维,注重各类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放大政策效应。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稳定地方基建。今年基建投资是水利、铁路、航空代表的中央项目高增长;公路、管道、公共基础设施代表的地方项目负增长。所以政策框架亦具有针对性。“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这一系列政策组合为明年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地方基建合理修复预留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办国办下发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会议指出,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及早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治理内卷式竞争就是新一阶段的供给侧。过去几年部分行业领域新增产能过于集中、竞争过度,影响行业利润率、工业品价格中枢,以及企业中长期投资和研发。“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指向这一问题。“综合整治”对应着应会在供给端有更为系统性的动作。
会议指出,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科技创新要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宏观经济政策部分,细节展开先是扩大内需,再是科技创新,然后是稳住楼市股市。其中科技创新表述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们理解这是一个重要思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是一个模版,“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对各产业的赋能和改造,它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经济产业纵深、需求厚度的优势,以产业哺育新技术,以新技术引领产业。
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推动“长钱”与创新之间的正循环。“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不同时段内涵一致但有不同侧重,从监管今年的表述来看,主要强调的是适配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 。
会议指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倡导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会议强调“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微观组织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宏观经济效率的实现。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对资产定价来说,本次会议尤为重要的信号有三:(1)政策重视必要的总量、重视物价中枢,在2022-2024名义GDP增速偏低位之后,市场可能需要关注和研究名义GDP增速逐步好转对于大类资产的影响;(2)明年消费领域政策储备可能较多,我们在前期一直提示BCI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2021年初以来的调整已至经验底部,关注这一基本面与政策面的共振;(3)政策初步释放供给优化信号,明年外需领域的风险也客观上需要叠加需求扩张+供给优化,关注产能利用率偏低、产品差异化程度又相对较低的行业领域。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超预期,海外逆全球化贸易政策影响超预期,地产销售投资下行压力超预期,消费短期下行压力超预期,逆周期政策影响大于预期,中长期外部环境变化超预期,对政策理解不到位
[1]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1212/f47e778630ec4ff6b51c99d55cef6f43/c.html
[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834.htm?sid_for_share=99125_3
[3]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2/content_6991171.htm
[4]https://stcn.com/article/detail/1184667.html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作者:郭磊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