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其实是想抢占一个先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近日,有市场消息指出,诺和诺德的口服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同日在美团全网首发,并认为这是双方在销售端的首次正面对决。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别联系了诺和诺德与礼来的工作人员,诺和诺德方面回复称,诺和诺德并未通过任何网络平台(包括电商、社交平台等)销售司美格鲁肽,也并未授权、委托任何第三方在网络平台销售司美格鲁肽。礼来方面回复称,“替尔泊肽的全网首发是美团医药单方面发起的,是他们自己的活动,并不是合作的。”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市场需求量都比较大,美团医药开展相关的活动其实是想抢占一个先机。”药赋能CEO、资深医药从业者邵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超重和肥胖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叠加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布,如何控制体重成为不少人关心的话题。近些年,随着减重药物的研发,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临床医生在减重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工具。
GLP-1类药物正成为下一个“网红”产品。从国际市场看,诺和诺德和礼来是GLP-1市场的两大玩家。今年前三季度,司美格鲁肽销售额总计达到1412.13亿丹麦克朗(约合205.90亿美元);全球首款双靶点GLP-1类药物替尔泊肽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也高达110.28亿美元。
也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诺和诺德与礼来的竞争愈发激烈,从临床试验到适应症再到产能,二者均存在或直接或间接的较量,销售渠道也被业内视为下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域。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快速布局GLP-1赛道,包括华东医药、仁会生物、石药集团等。
而聚焦肥胖领域,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摩根士丹利根据市场需求估算,到2030年,肥胖药物的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40亿美元。处于市场销售端的美团,开始提前布局减重市场。
抢占先机的背后
美团此次聚焦减重领域,其实是受政策和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当前,肥胖已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难题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超50%,预计2030年将达65.3%。肥胖症不仅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且超重和肥胖症是多种其他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
不仅如此,肥胖也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或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或是出于其他原因,公众对肥胖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并尝试各种方式实现减重。
今年以来,肥胖防治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关注层面,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10月,国家卫健委正式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导肥胖症的规范诊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这是美团开展此次首发活动的政策背景。而从市场端看,美团开展此次活动,一方面是源于药物及相关适应症陆续在我国获批,这是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相关产品突出的市场表现。
2021年4月,降糖版司美格鲁肽(诺和泰®)在国内获批上市,同年6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获批体重管理适应症(境外商品名:Wegovy®)。随后,司美格鲁肽频频出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种草”更是让司美格鲁肽一度成为减重届的“当红炸子鸡”。此外,有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美国演艺界和体育界至少16位名人承认使用司美格鲁肽减肥。
今年1月,口服司美格鲁肽(诺和忻®)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该产品目前尚未在任何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减重。6月,全球首个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盈®)正式在我国获批上市,并于11月中下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出首批处方,研究表明,该产品可以实现平均约17%的体重降幅。
美团此次活动主推的是口服司美格鲁肽,同时也将诺和泰®与诺和盈®包含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口服司美格鲁肽并未获批用于减重,但美团在宣传中对“减重”亦有所提及。
此外,礼来的替尔泊肽注射液(穆峰达®)今年7月正式在我国获批,用于在低热量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改善成人肥胖或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超重患者长期体重管理。
今年前三季度,司美格鲁肽总计销售额达205.90亿美元,占诺和诺德总营收的近七成。其中降糖用口服司美格鲁肽收入23.89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减重用司美格鲁肽收入55.90亿美元,同比增长76%。而替尔泊肽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为110.28亿美元,用于肥胖治疗的Zepbound销售额达30.18亿美元,且处于快速放量阶段。
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又为何会有声音将其解读为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销售端的首次交锋?或与二者一直以来的较量有关。
作为“减重一哥”的司美格鲁肽在冲击新一代药王的道路上有诸多障碍,市场最为关注的则是替尔泊肽这一“后起之秀”。而后者对前者的“围追堵截”包括临床试验、产能以及适应症等各方面。
今年12月4日,礼来公布了IIIb期SURMOUNT-5头对头的研究结果,在主要终点中,相比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实现了1.47倍的相对体重减轻。平均而言,替尔泊肽实现减重比例达20.2%,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的13.7%。在第72周时,在肥胖或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非糖尿病超重成人中,无论在主要终点还是5个关键次要终点上,替尔泊肽均实现了全面超越司美格鲁肽。
随着两家企业产品的上市,并呈快速放量趋势,产能也成为二者竞争的关键一环。今年初,诺和诺德宣布计划收购原属于Catalent的3家无菌灌装工厂,以增加司美格鲁肽产能;今年6月,诺和诺德宣布计划斥资41亿美元在美国新建一家工厂,用于生产司美格鲁肽减重和糖尿病两个适应症的药物以及其他注射药物。
与此同时,礼来也在扩大其产能,比如今年10月,记者获悉礼来中国将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用于其苏州工厂的产能升级,扩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的生产规模;本月初,礼来表示将斥资30亿美元扩充其新近收购的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工厂规模,扩大糖尿病和肥胖症药物的生产规模。
此外,司美格鲁肽慢性肾衰、代谢性脂肪肝炎、阿尔兹海默症等多个适应症的产品也在被快速推进;替尔泊肽对慢性肾脏病(CKD)和肥胖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MMO)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替尔泊肽也于上周在我国申报了第五项上市申请。
而二者的较量,其实也是整个GLP-1赛道激烈竞争的一个缩影。
彭博行业研究医药分析师Michael Shah和杨秋辰在《中国肥胖症治疗市场》中指出,全球有90多家药企正在研发减重药物,至少有120种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其中约30%为中资药企,占研发管线资产(处于I期或更晚阶段)的25%左右,绝大多数是基于GLP-1的治疗方案。
光大证券指出,截至2024年10月19日,中国已有20多个GLP-1类创新药或仿制药上市,其中获批肥胖适应症的企业有诺和诺德、礼来、远大医药/华东医药、仁会生物。除已获批GLP-1产品,国内多个企业积极研发GLP-1产品并向肥胖适应症领域布局,包括乐普药业、信达生物、先为达、石药集团等。
布局线上渠道
业内关注的,还包括线上渠道为GLP-1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其实与其他处方药不太一样,他们偏向于消费产品,肯定需要选择互联网渠道。”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近些年,我国线上购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年医药电商零售规模为3064亿元,线上份额由2019年的15.7%增长为2023年的33%。而且,互联网医疗二十多年来跑通的为数不多的商业模式也是卖药,B2C模式、O2O模式等也在快速发展。
“即时零售平台不仅是经营渠道,更是工业品牌构建多元营销场景、建设品牌心智、拓展下沉市场的新阵地。”美团医药健康事业部负责人李晓辉在近期的活动中公开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线上渠道是企业不得不布局的领域。实际上,渠道之战正逐渐拉开序幕,今年初,礼来在美国推出在线医疗平台LillyDirect,为患者提供糖尿病、偏头痛和肥胖症治疗药物。因此,一些专业人士面对同时出现在线上的两家企业,便自然地认为这是二者线上渠道的正面对决。
值得一提的是,美团在司美格鲁肽的商品页面多处提及产品为处方药,需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在订单提交页面,也给出了“订单中包含处方药,提交订单后请补充处方信息”的提示。
多位临床专家此前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作为一款处方药,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检查评估制定减重方案,并且遵照医嘱规范用药。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指出,当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减重目标时,可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治疗。
有临床专家向记者强调,对于体重指数(BMI,即体重÷身高的平方)在24kg/m2以下,也想用减重药物进一步改善体重的群体,首先不鼓励,其次在这样的体重范围区间进一步使体重下降,到底有没有更好的临床获益,现在也不清楚。
(作者:闫硕 编辑:季媛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