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新观察丨AI人才供需失衡,出海成新出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董静怡 上海报道
2024-12-19 19:53

一方面是求职难度大,但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却一直未能得到满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实习生胡梓杨 上海报道

AI大战,眼下延伸到了人才领域。

日前,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在该公司年度职场盛典中表示,新经济⾏业⼈才供需⽐逐年上升,人才持续饱和。其发布的《2024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显示,2024年1-10⽉,⼈才供需⽐再度攀升⾄2.06,⼈才求职竞争进⼀步加剧。

高校毕业生人数近三年来持续增加。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毕业生规模已一路上涨破千万,并且部分高校也出现了研究生人数大于本科生人数的“倒挂”现象。

与待就业人数增多同时发生的是,社会中供给的岗位变少。以曾经“端着金饭碗”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大浪淘沙之下,部分车企破产,该行业人才供需比从1.77大幅上升至2.04。

一方面是求职难度大,但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却一直未能得到满足,尤其是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人才。企业在招聘预算上的投入力度之大不容小觑。2024年半年报显示,BOSS直聘期内“对企业客户的线上招聘服务”项收入达35.8亿元,占总收入的98.9%,同比上涨31%。2023年财报中也写到,2021年至2023年间,公司约99%的收入都来自于企业端。

AI人才紧缺

职位供需失衡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

林凡在演讲中表示,就业市场近三年人才持续供大于求,2022年人才供需比为1.29,2023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00,相当于2人争1岗。2024年1-10月,人才供需比继续攀升至2.06,求职竞争进一步加剧。多个热门新经济行业的人才供需比都在2.00上下。

另一方面,相较于非技术人才,企业面临着核心技术人才持续紧缺的情况。2024年云计算人才紧缺度最高,人才供需比仅为0.27,这意味着约4个云计算岗位争夺1个人才。紧随其后的是搜索算法,人才供需比仅为0.39。存在人才缺口的岗位多集中在技术类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

在过去3年中,⼈⼯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搜索算法、算法⼯程师、算法研究员、⾃然语⾔处理、推荐算法等岗位⼈才供需⽐均低于1,⼈才供不应求的状况⼀直没有好转。

同样,在芯⽚⾏业,数字前端⼯程师(0.54)、IC验证⼯程师(0.85)、半导体⼯艺⼯程师(0.64)、模拟芯⽚设计(0.61)以及集成电路IC设计(0.76)等岗位也⾯临同样的挑战。

与此同时,多个AI岗位薪资连续三年上涨,其中,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平均月薪均超过5万元。

有人工智能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与过去十年相比,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在人才的需求和资金方面的投入极为庞大,增长了数百倍甚至数千倍。

“在这个时代里面,其实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突破。”阿里云CTO周靖人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人工智能作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互联网属性企业的人才招聘有显著影响。从企业招聘量来看,字节跳动蝉联新发岗位数量第一的企业,美团排名第二,⼩红书超过阿里巴巴、蚂蚁集团、腾讯等巨头公司,位列第三。在新发岗位量最多的20家企业中,互联⽹属性的企业占16个,仅有华为、⼤疆、⼩⽶、天翼4家企业为非互联网属性的企业。

但头部公司的人才紧缺也更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AI相关岗位在互联⽹、电商、智能硬件、游戏等多个⾏业的头部公司中显著紧缺。以阿⾥巴巴为例,处于紧缺度(⼈才供需⽐⼩于1)前10岗位中,6个均为AI相关岗位。⼩红书紧缺度前10的岗位中,9个与AI相关。⽽在SHEIN的8个⾼紧缺度的岗位中,4个均与AI相关。总体看,技术岗位占据了头部公司紧缺岗位的⼤多数。

这种紧缺现象不仅体现了AI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也揭示了AI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尚未完全跟上行业需求的步伐。

在AI取代工作岗位的讨论声中,业内普遍认为,科技从业者的失业率正处在较低水平,目前AI创造的就业机会还是远远多于其取代的就业机会。

“现在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和数学家,希望看到更多学校培养这类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因为中国教育体系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非常优秀。”Atlas全球CEO Jim McCoy在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出海成为非技术人才新出路

面临经济下行的普遍压力,中国企业选择的应对方式之一是发展出海业务。有报道称,2024年上半年比2023年同期,出海上市公司数增长约4.9%。因此,出海人才的招聘需求增长明显。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新发出海岗位数量占全部新发岗位的⽐例为2.70%,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89%,显著增长43%。从具体岗位来看,海外市场、产品经理、销售经理是新发岗位数量最多的三个出海岗位;从岗位类别来看,市场类、运营类和销售类位列前三。

对比新发出海岗位和非出海岗位的学历和经验要求,前者明显带有“不太卷”的特点。出海岗位明确要求面试者拥有硕博学历的比例仅占2.1%,远低于非出海岗位的11.47%。出海岗位对面试者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比为90.38%,远高于非出海岗位的76.23%。

从经验要求来看,出海岗位要求面试者的经验集中在3-5年(31.47%)和5-10年(36.01%)两档,但要求5年以上经验(5-10年及10年以上)占比低于非出海岗位。

与此同时,出海岗位的平均薪资大幅增长。2024年1-10月,出海岗位的新发岗位平均月薪达到38968元,比起去年同期的31769元有了大幅增长。另外,近2年,要求具备“海外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岗位占比均保持在15%左右。

但在出海领域,人才短缺的情况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海外人才的招聘上。

在初期阶段,人才招聘难,许多企业依赖国内员工外派,再对他们进行专项培训。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模式成本可控,容易管理,但这并不算真正的本地化,在当地市场资源比较少,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认同。下一阶段,企业面临的是直接雇佣本地人才,通过他们快速打通当地市场。

“中国公司过去常常会依赖大量派遣中国专家,但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中国公司开始改变态度,他们表示希望在本地招聘,会提供本地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从而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支持。”Jim McCoy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相比起全球化更早的国际企业,中国企业出海时间比较晚,那些偏远的、不熟悉的市场对此的认知度有限,且相关行业的人才储备并不够丰富,中国企业要吸引人才比较困难。

“物流行业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极兔中东副总裁江俊在谈及中东市场发展的挑战时向记者表示。

有报道称,进入沙特之后,极兔一方面在当地的物流学校辅助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以100人为一批次、以培养物流站点经理为目标,大规模孵化本地沙特人才。

文化差异也可能会在有效管理多元化人才方面带来挑战。有出海从业者向记者举例称,加班文化在不同国家的接受度大相径庭,靠拼强度的“内卷”文化在海外也并不奏效。

HRflag执⾏董事唐秋勇认为,在国际化的团队中,共识(Alignment)往往被认为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Alignment的核心在于沟通,而沟通则是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本”。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唯有同时驾驭技术与文化,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董静怡 编辑:陶力)

董静怡
向TA提问

21记者

长期关注出海、电商、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