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未来产业大爆发,如何超越“内卷”思维?丨2024年终特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12月底,一场以“新质引力”为主题的2024中国设计智造大展正在杭州展出,展览所依托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已进入第10年,该奖项副秘书长熊娜感受到今年明显的变化是,人形机器人、医疗装备、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作品大量涌现,“新产业迎来巨大爆发。”
未来产业爆发背后,是各地正在锻造的“新引擎”。
2024年,新质生产力的相关政策逐渐串珠成链,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扩散。2024年3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多地发现,理论层面,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逐步搭建起来;实践层面,科技创新正在催生新产业、重塑传统产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也为地方产业发展积蓄潜能。
新产业的爆发期,也是竞争白热化的阶段。正如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也需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保持耐心、发挥比较优势,追求差异化、特色化。
地方“狂飙”
对于各地而言,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2024年地方两会中,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北、四川、重庆、湖南等10余个省份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新质生产力。
概括看来,地方传递的共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更务实的考量标准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而不仅仅是发展高科技。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它们代表了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新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各地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记者梳理发现,全国已有26个省级行政区在各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未来产业做出规划,其中至少有12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专门政策文件。自2023年以来,江西、浙江、广东、河北、重庆、北京、湖南、江苏、山东、安徽等多地出台未来产业相关规划。
其中,广东瞄准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江苏计划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并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山东将优先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技能作业机器人、深海深地深空、低空经济8大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浙江优先发展未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合成生物、未来医疗、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柔性电子9个产业。
而在不少省份的政策方案中,除了提出换道抢滩、把握关键领域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和预见性也成为各地纳入考量的关键。
例如,最近公布未来产业培育方案的山东就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多方向、多路径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跟踪预研。在12月23日的浙江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敏表示,要建立颠覆性技术预见机制和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除了主要省份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未来产业的规划,2024年,万亿GDP城市也积极参与其中,更灵活地为城市产业更新抢占先机、抢滩赛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26座万亿GDP城市中,至少有16座城市出台了未来产业发展的规划或方案,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宁波、青岛、无锡、福州、合肥等。
从万亿GDP城市的战略规划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是多地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方向。
相比一线城市“大而全”的未来产业规划,位于二、三线的万亿GDP城市更多针对自身产业基础,在垂直领域延伸一些未来产业方向。
像苏州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宁波也结合原本优势制造业,列出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未来能源、空天科技、未来海洋、量子科技、原创新药、未来诊疗等九大未来产业。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优势、区域产业基础优势、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例如,宁波作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之一,全市新材料领域集聚了25家国家级单位冠军企业,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宁波将前沿新材料列在九大未来产业之首。
瞄准产业向“新”
同样是强调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不同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做法又有哪些异同?
共性方面,培育高成长企业是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均着重强调的部分。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未来产业,地方政府要体系化考虑整体产业落地,在技术、资金、体制机制方面发挥作用,用宽容的环境鼓励创新,但最根本的是一批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集合体,这是未来产业发展最主要的力量。
省级层面,广东、江苏、山东、陕西等多个省份都提出构建未来产业企业矩阵、建立未来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等,培育方式包括本土优势企业培育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引进等。
除了强化企业主导,各地还注重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等。
朱宏任表示,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要从产业链体系化、更高层次创新的角度来看待,创新意味着导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目前,北京已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成立联合实验室。上海组织传统零部件企业向人形机器人领域转型,引进外地创新企业在沪落地,也成立了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深圳将聚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并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此外,浙江、安徽都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关的创新中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是要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谋划部署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在广东、浙江、安徽等多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都看到传统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升级的案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新华三集团的未来工厂,通过5G等技术,工厂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率 88%,良品率提高 10.5%,均产出提升5.1倍,也支持高度定制化的生产模式。
企业也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服务新兴产业发展,进而成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表示,当下,新兴产业发展中,企业以服务新产业来发展新产业的理念,把企业的制造基础、制造优势、制造能力成功应用到芯片、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中去,既服务了新产业,又让企业实现很好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广东,数字化转型正在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即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数字化转型。例如,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基于5G+千兆光纤融合网,构建以福田总部为中心、跨区域云管边端高效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从企业到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创新。
2025年,浙江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化企业主导,推进创新主体体系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大力支持企业走“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之路,实施“科技型企业家选树计划”。
徐冠巨认为,模式创新特别重要,能带动并放大科技创新,同时也必须着眼于形成更健康的产业生态,赋能产业创新升级。企业在杭州萧山打造传化科技城的科创平台,为科学家提供全方位的载体与服务,形成创业创新的小气候,平台上集聚了各类企业,其中生物技术企业集聚了150多家。
广东则在2024年出台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强调“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谋篇布局,首次在立法中提出构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单列管理制度体系等。
如何减少“内卷”?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保持耐心,追求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同时,中央经济会议也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我国31个省份均提出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规划,北京、上海提出建设AI高地,深圳提出建设AI先锋城市,打造“城市+AI”应用场景高地,推动40个以上场景落地等。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发展中也会有多样化应用,从交通管理到公共安全,再到政务服务,AI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悉心培育新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如何处理好增长动力转换的速度,避免新质生产力发展泡沫化?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发文提出,各地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总的来讲,要根据各地现有的产业基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宜发展新产业则发展新产业,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江苏为例,江苏应聚焦关键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形成有效的产业互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现象,需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江苏应利用前沿科技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张春龙说。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系博士孙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宁波市为例,宁波在2024年8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从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强化融资支持以及强化统筹协调联动等方面提出了39条具体举措,有的放矢,明确支持打造智能制造标杆项目,避免新质生产力发展泡沫化。
“结合当地产业集群特色,悉心培育新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核心,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引领,同时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实现新旧生产力协调发展,可以更好地处理增长动力转换的速度。”孙伟说。
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产业、科技创新等硬核实力,对营商环境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优化营商环境是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因素。在受访专家看来,政府应培育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不断强化法治环境建设。
张春龙表示,还需进一步强化人才服务,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继续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互动,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作者:柳宁馨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