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的DLL3:连续两大BD交易达成,下一个“十亿美元”药物加速诞生?

21新健康季媛媛 2025-01-02 16:50

MNC与Biotech的合作也是源于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2025年刚开年,Biotech就开出了第一笔BD交易单。

1月2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01801)(以下简称“信达生物”)宣布与罗氏(SIX: RO, ROG; OTCQX: RHHBY)达成全球独家合作与许可协议,以推进IBI3009,一款靶向Delta样配体3(DLL3)的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候选产品的开发,旨在为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IBI3009目前已在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获得临床申请(IND)批准,并于2024年12月完成I期临床研究首例患者给药。

信达生物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披露,IBI3009 目前处于临床1期(NCT06613009),已经在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获得IND批准,并于12月底开始了1期临床研究患者入组,由于患者刚刚入组,目前未有初步临床结果。

“DLL3是在小细胞肺癌上明确高表达的抗原,IBI3009的1期临床主要将聚焦探索SCLC的治疗。根据协议安排,信达和罗氏将共同负责该产品的早期临床开发,之后罗氏将负责后续的开发和商业化。”信达生物方面称。

DLL3靶点的含金量这两年来在不断上升。在信达生物此次的交易之前,2024年12月29日,恒瑞医药宣布,将自主研发的Delta样配体3(DLL3) ADC创新药SHR-4849的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以潜在总额达10.45亿美元的交易,有偿许可给美国IDEAYA Biosciences公司。根据协议条款,IDEAYA Biosciences将向恒瑞医药支付7500万美元的首付款,研发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2亿美元,销售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7.7亿美元。以上潜在的付款总额可达10.45亿美元。此外,恒瑞还将收取达到实际年净销售额一到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DLL3靶点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性正日益获得市场认同。继恒瑞医药之后,信达生物也宣布与罗氏达成合作,这些举措显示出DLL3靶点已成为各大药企竞相追逐的对象,反映了市场对DLL3靶点药物持有的高度期待。

“信达生物与罗氏的合作进一步证明了DLL3靶点的含金量,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在该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共同推进IBI3009的开发,这不仅将加速该靶向DLL3的ADC候选药物的开发进程,而且将显著提升信达生物在全球抗体偶联药物(ADC)市场的竞争力。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针对小细胞肺癌的DLL3靶点的药物开发取得进展,如Rova-T和Tarlatamab,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效果,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该分析师指出。

DLL3靶点潜力何在?

公开信息显示,IBI3009特异性靶向DLL3,一种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但在特定癌种尤其是SCLC和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显著过度表达的抗原。作为潜在同类最佳和开发进度领先的靶向DLL3 ADC之一,IBI3009基于信达生物专有的新型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TOPO1i)平台设计开发。

IBI3009在多个肿瘤负荷小鼠模型中,尤其是在对抗化疗耐药肿瘤类型时,展现出了卓越的抗肿瘤活性,同时保持了出色的安全性。

谈及IBI3009的主要竞争优势,信达生物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 DLL3是小细胞肺癌有高竞争力的靶点,具有仅在肿瘤细胞上广泛表达的特点,并且这个靶点已经通过DLL3-TCE和其他ADC临床数据得到验证。

根据 Insight 数据库,目前全球在研的 DLL3 ADC 有 11 款,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有 5 款,均由中国药企开发而成,包括 IBI3009(信达生物,I 期)、BL-M14D1(百利天恒,I 期)、SHR-4849(恒瑞,I 期)、 ZL-1310(宜联生物,I 期)和 FZ-AD005(复旦张江,I 期)。这5款临床阶段的DLL3 ADC中,有3款已完成了BD交易。其中,IBI3009由信达生物授权给罗氏,SHR-4849由恒瑞医药授权给美国IDEAYA Biosciences,而ZL-1310则由宜联生物授权给再鼎医药。

另外,从已上市的产品来看,安进基于其HLE BiTE平台研发的DLL3/CD3双抗Tarlatamab(商品名Imdelltra,塔拉妥单抗)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DLL3靶向药物。该药物于2024年5月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特别是在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临床试验显示,Tarlatamab在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得到改善。

“罗氏看好信达的ADC技术平台所展现出的best-in-class的潜力,该平台已在另一个ADC分子IBI354(HER2 ADC)上通过数百例成熟的Ph1临床数据中得到验证和展示,显示出了优秀的抗肿瘤疗效,以及与众不同的优异的安全性数据。”信达生物方面称,此前在2020年罗氏就与信达达成过战略合作,探索细胞治疗和双抗相关的合作。

临床前体外(in-vitro)和体内(in-vivo)研究显示,IBI3009与其他DLL3 ADC候选药物及B7H3 ADC相比,具有更高的治疗指数和更佳的疗效。另外,ADC也有与CPI和/或TCE联合的潜力和可能性。

上述分析师认为,此次合作将有助于信达生物借助罗氏在药物开发和商业化方面的丰富经验,加速IBI3009的全球开发进程。同时,信达生物将与罗氏共同负责早期临床开发,这将有助于公司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对于罗氏而言,此次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DC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且通过与信达生物的合作,可以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扩大其全球布局。

开源证券分析指出,针对DLL3靶点,目前已开发出了ADC、双抗/三抗、CAR-T等多种疗法,通过特异性靶向DLL3靶点杀伤肿瘤细胞。目前仅安进制药的CD3/DLL3双抗产品塔拉妥单抗获批上市,其余管线均在II期临床及之前,靶点竞争格局较好。例如,艾伯维的Rova-T虽在临床试验中遭遇挫折,但塔拉妥单抗已于2024年5月获FDA批准上市,用于三线治疗SCLC,mPFS约3-5个月。“随着该领域未来越来越多管线布局及早研发数据读出,赛道景气度预计持续提升,相关标的有望受益。”

本土创新BD不断

无论是2024年底的恒瑞医药,还是2025年初的信达生物,种种交易案例背后都印证着,创新药企全球BD加速度的现实。

近两年,随着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医药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变得日益频繁,特别是在2024年,一系列大规模的收购事件接连不断。众多跨国药企正积极寻求与本土优质资产的资源整合,以期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型本土药企也在积极寻找高质量项目,以丰富自身产品线。

医药魔方统计显示,2024年Q1-Q3,中国license-out交易达73笔,较去年同期62笔增长显著,总交易金额高达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首付款总计25.9亿美元。与此同时,国内药企 license-out 交易总金额逐年上升,2022年license-out 交易总金额首次超过当年在资本市场融资总金额,2023 年差距进 一步拉大,2023 年仍然保持较大差距,license-out 交易成为国内企业现金流补充的重要途径。

由于创新药企这两年把更多精力放在BD合作上,这也使得部分biotech企业获得了盈利。但是,不少业内人士也对于这种BD带来盈利这一模式的持久性抱以质疑的态度。面对BD之外商业化的重大考验,Biotech企业如何克服挑战,成功转型为Biopharma?

对此,前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BD合作在创新药企的战略决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当前创新药行业投融资环境趋冷、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BD合作成为许多Biotech企业实现募资和盈利的重要渠道之一。

近年来,国内创新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数量和规模均呈现显著增长,据2023年数据显示,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中国创新药行业开始从“引进”向“输出”转变,2023年license-out事件共发生58起,首次超过了license-in的项目数量。借助BD合作,企业不仅直接获益,还能利用合作方的资源与平台优势,进一步抬升产品市场价值,激发增长潜能。

“然而, BD合作带来的盈利模式是阶段性的,并非一劳永逸。对于Biotech而言,需要拥有核心优势产品和形成产品梯队,才能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该分析师认为。

在产品梯队方面,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信达生物的产品布局分两部分,肿瘤领域是IO+ADC为导向,在PD-1的基础上,还在研发新一代ADC和双抗药物。非肿瘤领域主要覆盖免疫、代谢和眼科。

信达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2025年预计有三款重磅非肿瘤产品面世。其中爆款双靶点减重降糖药物玛仕度肽、甲状腺眼病独家产品替妥尤单抗和治疗银屑病的匹康奇拜单抗。

实际上,总体来看,跨国药企(MNC)与Biotech的合作也是源于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需求。

当前,MNC面临着专利悬崖到期、成本控制、战略调整及研发效率提升等多重挑战,它们在市场布局上采取了“保守”与“进取”并行的策略。一方面,“降本增效”,通过重组组织管理结构、优化产品管线来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选择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重的策略,以扩大创新药物的布局。

“与Biotech合作已成为应对当前挑战的关键举措,Biotech凭借对特定治疗领域或技术平台的专注,在药物研发初期便展现出显著的创新优势。MNC购买Biotech的管线,可以高效地完善自身的产品管线布局,抓住下一个市场机会,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上述分析师强调。

(作者:季媛媛 编辑:张伟贤)

季媛媛
向TA提问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跟踪报道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政策解读。常驻上海,关注新药研发,也关注疾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