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详解2025年扩内需举措: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将手机等纳入消费补贴范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1月3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副秘书长袁达、副秘书长肖渭明出席,介绍2024年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了设定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有哪些考虑、2025年如何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要推动哪些重点改革落地见效等外界关心的问题。
赵辰昕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十年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0%。2025年将进一步聚焦提高投资效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比如,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
袁达表示,在2024年提前下达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的基础上,近期将再下达一批项目清单,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2024年出台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2025年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的空间,加上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经验更加丰富,可以为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将手机、平板等纳入消费补贴范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2024年我国消费仍在稳步恢复,其中服务消费恢复相对较快,商品消费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有所恢复但整体偏弱。2024年1-11月份,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4%,其中通讯信息服务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该增速较前三季度回升了0.2个百分点。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所回升,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落地实施。受政策影响,2024年9-1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保持50%以上,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保持在20%以上。
肖渭明表示,展望2025年,我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没有改变,消费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消费市场将持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要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更多劳动者以技能提升带动岗位收入提升;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要丰富消费产品服务供给,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消费品纳入到支持品类;扩大服务消费,打造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等。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将持续提升冰雪场地设施数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冰雪消费;将聚焦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扩大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区便民、机构养老服务等。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消费是个慢变量,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未来预期等的综合产物,不是靠简单的消费刺激政策就能有效带动。决策层给出了应对消费疲软的科学之策。第一,就是通过稳住楼市股市来稳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稳定市场预期,以此来稳住消费。第二,通过惠民生,即提高养老金、提高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助学金标准等,来加强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推动未来可持续收入的增长,提升边际消费倾向高的群体的消费。第三,通过消费专项行动,加大对“两新”工作的支持,来加大短期消费刺激力度。
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
2024年,受产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等政策带动,前11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增速较快。受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带动,2024年前11个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2%,整体保持平稳。但是受房地产投资下行拖累,2024年前11个月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3.3%。
需要指出的是,2023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重点支持水利投资的国债资金,绝大部分在2024年上半年使用;2024年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有7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建设,有15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2024年新增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资金超过3.6万亿元,这些政府债券资金有助于提高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
赵辰昕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2025年,将进一步聚焦提高投资效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要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等。要高效益用好政府投资,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并优化支持范围,聚焦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领域项目,持续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用好“正面”“负面”两张清单,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投资效益等。要高水平调动社会投资,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滚动接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筛选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深化投贷联动合作,推动更多PPP新机制项目落地实施,更大力度支持基础设施REITs市场扩围扩容等。
袁达表示,2025年将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继续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升级等重点任务。将水利支持范围拓展至全国大中型灌区、大中型引调水工程;将重点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在2024年提前下达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的基础上,近期将再下达一批项目清单,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放宽了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正面清单”范围,因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一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可能出现部分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适当作为。试点专项债的“自审自发”,结合前面的“负面清单”管理,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2025年宏观政策仍有充足空间
袁达表示,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有以下考虑因素。一是有困难挑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今年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二是有积极因素,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将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有调控能力,2024年出台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今年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的空间,加上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经验更加丰富,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总的看,对推动今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充满信心,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充满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认为,2025年经济增速预计仍会设定在5.0%左右。首先,因为我国在2035年实现人均GDP翻番的目标,隐含要求是年均增长率不低于4.6%。其次,目前需要提振信心与预期。最后,经济增长目标作为政策指挥棒,方便调动资源保增长。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5年3月全国两会上将会披露财政增量刺激的规模,预计相较2024年而言,广义财政可扩张2万亿元左右。这一增量刺激规模相对温和,但是这一举措依然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2025年有可能推出一些更大力度的、超常规的政策手段,来致力于打破低物价循环。政策有三个可能的发力方向,分别是更大力度稳楼市、完善社保、优化人力资本等。
肖渭明表示,2025年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切实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肖渭明在发布会现场重点介绍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两方面改革的具体举措。
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尽快向社会公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综合施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抓紧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加快启动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加快推动打通断头路、跨省航道主要瓶颈;推动在更大范围实现公积金异地取用、社保卡异地激活使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
在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一是在法治建设上,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有效维护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二是在政策举措上,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特别是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落实解决账款拖欠问题等。三是在工作机制上,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重大共性问题。
(作者:周潇枭 编辑:张星)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