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王雪 实习生潘紫青 武汉报道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武汉市2024年以来的发展主线,对于2025年重点任务,武汉市也提出了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推进校友招商等发展目标。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武汉市拥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每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0万人以上,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均位列全国前三。
“科教资源是武汉的核心优势,大学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而校友经济是武汉将科教优势转化成科技创新优势的成功实践,也是集聚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效平台。”2025武汉两会期间,武汉市政协委员、长江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萌指出。
刘萌建议,要推动武汉市建设大学之城、青春之城、创业之城,发挥新时代校友经济策源地的引领作用。
推动校友经济迭代发展与应用
2017年始,武汉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诚邀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开创“校友经济”新模式。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在学习和应用校友经济的武汉模式,且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链接上,以及在大学、城市和校友的融合上,均取得良好效果,并已经从武汉“双招双引”的1.0版本,迭代至全球科技“双创双投”的3.0版本。
刘萌认为,发挥在汉校友经济既有优势,有三条具体路径可供参考。一是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同时发力。充分发挥已经汇聚国内外187所高校校友会的“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的创新平台作用,还可以依托平台设立校友经济发展基金,投资孵化海外校友新兴科技产业落地武汉。同时,推动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校友经济理论研究,促使武汉成为新时代校友经济理论研究高地。
二是以校友经济推动新兴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院士经济和大学经济,加快校企融合,吸引全国乃至全球高校科技成果在汉转化,鼓励民企转型和大力发展校友型民营科技企业,打造新兴科技企业,催生和壮大民企队伍。
三是以校友经济招引全球人才汇聚科技力量。刘萌指出,校友经济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不仅链接着“母校”,还链接着“母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湖北高校海外校友联盟和武汉海外联谊会等社团组织的力量,以创设公司和举办大会等方式,开展咨询、会展和商务等合适的商业服务,打造常态化的运营机制和工作团队,促进海内外校友经济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创设香港校友经济促进会,发挥桥头堡作用,辐射带动和影响全球校友,以超常规举措引进战略科技人才。
解除大学生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在建言武汉校友经济时,刘萌指出,武汉民营经济的GDP占比约为40%,一直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而推动校友创业有利于实现武汉民企发展大破局。对于武汉而言,庞大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是校友群体的中坚力量,也是助力校友经济和民营经济成长的后备军。
202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武汉市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吸引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30万人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万人以上,建成市级“一站式”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但大学生创业,尤其是高质量创业并非易事,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在刘萌看来,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创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问题愈加突出,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
为了营造适合创业的良好环境、构建抵挡风险的坚实屏障,刘萌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识别机制、防范机制和建立大学生创业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多项具体建议。
在建立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方面,刘萌认为要分三步走,分别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规避外部支持系统、提高大学生法律风险规避意识。
“政府需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合理的干预,通过立法等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保护和支持,努力构建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科学法律保障体系。而创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必须通过政府主导,与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制定一套科学的外部风险规避支持体制。”刘萌表示。
此外,刘萌认为,武汉市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法律援助工作站。市司法局可以依托现有的设在全市各个社区的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先从大学城和产业园区开始,逐步向中心城区辐射,分期分批推进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覆盖全市主要社区(校园及产业园区)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援助服务圈。
(作者:吴文汐,王雪,实习生潘紫青 编辑:李果)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