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武汉两会|“五问五策” 武汉冲刺“十四五”收官年的新质“密码”

21看湖北吴文汐,王雪 2025-01-10 21:1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王雪 武汉报道   自1月7日起,2025年武汉市两会陆续召开,其间公布的202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指出,预计2024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2.1万亿元,增长5%以上。

此外,在过去一年里,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取得新成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主线任务;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五大优势产业规模提速的同时,未来产业在武汉生根发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逐步明晰;各演出、展会、赛事接连落地,商业新地标成为流量密码,武汉消费、文旅、体育市场释放活力。

与此同时,有关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提振消费、枢纽经济和绿色低碳等关键词,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让已然到来的十四五收官年的武汉实施路径,被热烈关注。

看科创:释放“双中心”潜力空间

自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武汉一直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武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10家,实施“四类”技术攻关项目85项,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首台掘爆机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08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提出,2025年,武汉将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国家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下,武汉计划加速释放“双中心”的潜力空间。

资料显示,武汉拥有“两院”院士超过70位,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在国家创新体系布局中位居重要位置。

针对科创中最重要的科教人才,武汉早已在“三个优势转化”目标中提出,要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具体如何做?

武汉市政协委员、长江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萌建议,武汉应发展和用好“校友经济”。其中,可充分发挥“武汉市校友经济促进会”的平台作用,引导其成为汇聚全球战略科技力量的载体和创新创造的平台,开展海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路演和双创大赛,设立校友经济发展基金,投资孵化海外校友新兴科技产业落地武汉。同时,推动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校友经济理论研究,使武汉成为新时代校友经济理论研究高地。

就发挥武汉丰富的高校资源优势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提出,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校地共建科创产业园。在人才引育方面,要深入实施“学子聚汉”工程,吸引留汉来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30万人以上;扎实推进“武汉工匠”计划,优化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创建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光谷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翔宇也建议,武汉应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区工作和创业,为武汉市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武汉市政协委员、大唐互联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认为,武汉市政府应主导搭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为大中小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空间。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建设,形成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创新网络。

看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转型”成为高频词汇。过去一年,武汉市发力建设“965”产业体系,在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上成效明显。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6万家,实现三年翻番;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左右,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0%以上。同时,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

汽车产业作为武汉市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武汉正全力推动传统汽车工业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武汉还提出,2025年,将支持武汉经开区加快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如何在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中抢抓转型机遇,是诸多代表委员们共同关注的重点。

武汉市人大代表,东软集团副总裁、华中大区总经理张陈表示,应推动深化“车谷”与“光谷”双向联动,切实提升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显示屏、感应器、北斗导航等领域本地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武襄十随”四市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武汉市人大代表、抖音集团大区执行总裁熊传东看来,武汉应大力推广智能网联车辆示范运营,加速如RoboTaxi、Robobus、无人物流车、环卫清扫车等批量上路。同时,引入“车企初装率”和“实际利用率”两个指标,引导更多车企参与到“车路云一体化”发展中来。

不只是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武汉同时大力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构建更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武汉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量子科技、先进半导体等13个细分领域,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武汉市人大代表、华润数科湖北省总经理吴雪莱建议,武汉可推动建设智算中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提供算力支撑和普惠性支持。引入行业龙头及高潜力种子企业,带动拓展应用场景。

“此外,人工智能产业日新月异,成长空间大,但风险和不确定性高,亟待科技金融的助力。应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产业快速成长。”吴雪莱提到。

刘萌也就武汉市量子科技产业发展也提出建议,他指出,应发挥好武汉市在量子科技产业上游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的优势,攻克关键核心器件技术问题,成为全国量子科技供应链源头。同时,利用好武汉市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策源地优势,通过场景应用提升产品质量,打造量子精密测量标志性产品,构建完善的量子精密测量产业生态。

看消费: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年,武汉发力扩内需,千方百计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07.1亿元,位居全国第10位;实现5.3%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线1.8个百分点,增速在消费强市中位居前列。

具体来看,2024年以来,武昌万象城、武汉SKP、汉街万达等重要消费新地标的相继落地,接连引发武汉本地居民的消费热情,也带动了跨省消费。不仅如此,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武汉引入品牌首店307家,同比增幅超100%,超过前三年每年的首店数量,首店、首发经济释放活力。

消费市场的提速发展与武汉积极落实国家对于加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不无关系。2024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报废置换更新汽车12.3万台、销售家电家装厨卫产品1456万件,直接拉动消费超460亿元。

面向2025年,武汉市提出,将做强消费主引擎。将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促进绿色消费,持续释放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潜能。

李军认为,汽车产业作为湖北第一大产业,对工业经济起着“压舱石”的关键作用,2024年以来,虽已积极开展多项汽车促消费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为推动省市汽车消费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仍需通过强化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东风汽车商城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等加大支持力度,刺激汽车消费市场,提高鄂产、汉产汽车销量,并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武汉亦在多措并举提振消费、文旅、体育等市场活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支持筹办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申办第11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和第3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活动,以及引育知名电竞赛事、行业峰会、数娱企业,打造“电竞之城”。

政府工作报告中,武汉提出,将大力建设“赛事名城”,积极申办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同时打造“电竞之城”“演艺之都”。

在刘萌看来,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围绕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来助推文旅融合,提升城市消费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议武汉市推动展会、赛事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实现文旅及赛会经济的增维升级。“武汉市要争办大型国际赛事,不仅申办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的国际比赛,甚至将亚运会、奥运会也提上目标日程。”

看联通:进击“强枢纽”城市队列

武汉市“三个优势转化”目标中提出,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2024年以来,武汉发力承担起国际国内市场链接“双节点”和“双枢纽”的战略功能。

在过去一年里,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的正式投入运行,使得万吨级船舶能够常年直达武汉;“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正式开通,将整体运输时间压减7-10天,综合物流成本也显著下降;湖北空管分局全面接管鄂州进近管制服务,武汉都市圈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迈进一步;中欧班列(武汉)先后开辟了北欧、中亚等多条新线路,跨境运输线路达到57条,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9个城市和地区。

不仅如此,2024年10月,武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至此,武汉提出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已获批港口型、陆港型、武汉—鄂州空港型、商贸服务型4个。

当前,武汉正加速从“物流枢纽”向“枢纽经济”转型。武汉提出,2025年,将推进江北铁路香炉山站改扩建、阳逻港西港区多式联运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创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推广前置货站模式,建成民航(武汉)区域管制中心主体工程,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武汉市政协委员,华砺智行(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志军建议,武汉可优化交通枢纽布局与衔接,建设枢纽间快速直达通道,实现交通流智能调控,完善枢纽换乘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铁路要新线建设与旧线升级并举,推进货运场站现代化提效;水运应加大港口投入,升级设施与航道,优化运营管理;公路需优化布局,强化与高速衔接;航空要实施机场扩建,完善配套,加强与其他枢纽连接。

“此外,应加强土地、资金、产业等政策协同,尤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业与交通融合,深化投融资改革,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能交通项目建设。”邱志军表示。

要实现枢纽经济的发展,除交通互联互通外,供应链体系建设亦是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武汉将优化提升19家供应链平台功能,围绕优势领域培育引进供应链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在汉举办供应链大会,打造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

在武汉市人大代表,湖北商贸物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爱华看来,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搭建供应链平台,消解上下游渠道上的堵点、难点,让物流“跑”得更快、消费的火“烧”得更旺。“武汉可以加强招商引贸,引育更多从事全国全球业务的渠道型、供应链管理型贸易企业,着力打造‘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聚集生态。”

看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走深走实

2024年,武汉在“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目标任务下,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均取得新成效。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已累计建成5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05家湖北省绿色工厂,打造200余家武汉市无废工厂典范,形成横向无废工厂、绿色工厂,纵向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化梯度培育模式。

不仅如此,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践行长江流域生态保护,2024年,武汉市“长江大保护的一滴水系列科普视频”和“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入选首届10个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2024年,是武汉市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的关键年,武汉市全面推进44个重点湖泊综合治理,10个湖泊水质实现好转提升;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

在碳市场建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绿色转型加快推进,“中碳登”市场碳配额累计成交5亿吨,规模居全球首位。

面向2025年,武汉提出,将创新“河湖长+林长”联动机制。实施1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环鲁湖生态治理等项目,推动优化武湖、涨渡湖等蓄滞洪区安全功能,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婷认为,应优化河湖长制巡河APP的使用。现阶段,河湖长巡查任务必须使用APP进行全线巡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各县区河湖长办要督促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巡河到位,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完成巡河任务。同时,改善通讯信号,确保数据能够及时上传。

武汉同时提出,2025年,将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城市,创建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拓展碳普惠应用场景,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发布绿色低碳发展“武汉指数”。

“在绿色化、低碳化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武汉市政协委员吴晖认为,一方面,一些领域如新型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投入;而另一方面,一些传统领域如建筑节能、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则相对滞后,未能与前者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

对此,吴晖建议,应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作为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将内涵集约、绿色低碳作为城市更新行动发展路径,构建生态优先的城区格局,注重生态文化的功能,鼓励公交导向的低碳出行,推进绿色低碳的社区建造,完善绿色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此外,进行便捷互联的智慧运营,实现技术体系的新突破。

(作者:吴文汐,王雪 )

吴文汐
向TA提问

政经版记者

常驻武汉,关注华中区域政经新闻,聚焦城市、能源、低碳等话题。

王雪
向TA提问

21记者

关注华中区域、新能源、科技等条线新闻,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