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武汉两会|专访武汉市政协委员、华砺智行董事长邱志军: “车路云一体化”助力武汉竞逐汽车产业智能化下半场

21看湖北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2025-01-11 12:3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武汉报道   步入汽车产业发展的下半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对武汉至关重要。当前,武汉正加力布局智能化汽车新赛道,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累计里程已成为全国第一。

截至目前,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里程累计突破3379公里(单向里程),覆盖12个行政区,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累计出行服务订单数量突破250万单,服务人次超过330万人。

同时,202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24年,包括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在内的武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

要破局汽车智能化,“车路云一体化”已成为迈向未来的核心趋势与关键风口。2016年,我国率先发布了“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图,在随后的几年里,国家又审批通过了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双智城市试点项目,通过实际场景的应用测试,推动车联网技术的验证与迭代。2024年,20个城市(联合体)成为“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进入到规模化落地发展的新阶段,武汉就是试点之一。

“作为应用试点,武汉在向车路云一体化进阶发展的过程中,具备政策、产业、科研资源及人才储备等突出优势,正有力竞争汽车智能化下半场。”1月10日,武汉市政协委员、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志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但整体来看,全国不少地方仍面临着投资决策难、车端V2X通信前装渗透率不足等共性难点,对此,他建议各地应加强经验交流,并重点关注市场化这一关键指标。

此外,邱志军还谈及武汉加快建设“铁水公空”互联互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话题,他表示,武汉综合交通建设虽取得一定发展,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从优化交通枢纽布局与衔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力解决。

武汉市政协委员、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志军(受访者供图)

“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应用提速

《21世纪》:自2016年我国率先发布了“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图后,经过多年发展,全国“车路云一体化”取得了怎样的突破?对于地方而言,发展“车路云一体化”还存在哪些共性难题?

邱志军:首先,中国以“车路云一体化”为基础的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方案得到了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行业认可,尤其是美国,去年8月,美国交通部正式发布V2X技术国家部署计划,转向了以中国主导的C-V2X技术来进行全国部署,C-V2X成为全球车联网的唯一标准。

其次,去年7月,全国有20个城市(联合体)成功入选“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这些城市的突出特点在于试点范围不仅涵盖全市,部分地区甚至实现跨市全域覆盖,如浙江和海南,极大地提高了覆盖率,充分展现出政府、国资平台以及产业界推动大规模试点落地的坚定决心。

此外,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除城市高速公路外,在封闭和半封闭的物流园区,如矿山、港口乃至机场等场所,如今也在进行了大规模部署。从几十台设备到上百台设备的规模化应用已成为常见的市场招标现象,有力地推动了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在多领域的实践与发展。

目前,车路云一体化存在一些共性难点。其一,地方在投入成本时往往犹豫不决。车路云一体化是一个大型运输系统概念,若单个路口的投入成本过高,那么在提升覆盖率时,整体投入将极为庞大,这使得地方在决策时有所顾虑。其二,在智能汽车终端,制造智能汽车所需的硬件与软件配置方面,现阶段具备V2X前装功能的比例偏低,大约在2%。如此低的比例下,无论是车车通信还是车路通信,其渗透率都远远不够。不过,我坚信智能网联的前装渗透率会如同电动车的发展速度一般,迅速突破5%、10%、20%,甚至有望达到50%以上。当前虽处于拐点阶段,但这是一个必然的渐进过程。

《21世纪》:目前,“车路云一体化”拓展出了哪些应用场景?未来,您认为“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还可能拓展到哪些新的应用场景?

邱志军:只要有汽车存在的地方,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应用场景。汽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承担载人与载货的功能。因此,像园区等基础设施端更便于进行数字化、自动化的实体改造,也更易于开展运作,可作为技术与产品迭代的应用场景。

在开发不同场景时,应当遵循商业化逻辑,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逐步对技术和产品进行迭代升级,进而拓展更多生态合作伙伴和行业客户,推动运营持续优化与更新。

未来,在载人场景方面,诸如高档社区、大型主题公园以及对智能化要求较高的工业园区等,相关应用可能会更快落地。而在载货场景中,围绕仓储的物流园区,包括园区内的短距离转运,以及铁路、公路转场转运的园区等,可能会率先实现应用落地。

《21世纪》:近年来,有不少车企在推行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那么建设“车路云一体化”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邱志军:我认为这两件事并不矛盾。车路云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车外传感器或是其延伸,能够助力汽车获取更远距离的信息,让更多车辆和数据参与到车与车的信息共享中。这就如同当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与生活习惯一般,未来汽车也会面临数据呈指数级增长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些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才促使汽车变得越发智能。所以,这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1世纪》:2024年6月,武汉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获批,总投资高达170.84亿元。在您看来,武汉为何要大手笔的投资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同时,武汉对此的建设规划与全国其他试点城市有何不同?

邱志军:这体现了武汉市的决心。汽车本就是武汉的重要产业,尽管在汽车上半场的新能源电动化进程中,武汉并非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在汽车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里,武汉提前布局规划,彰显出十足的决心。其次,武汉此前在产业聚集度方面有着良好基础,并从中受益,如今,随着智能网联逐渐迈向量产的关键节点,武汉对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最后,武汉还具备恒心。其光电通信行业在全国处于前列,在手机高速普及的时代已收获成果。进入以汽车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构建“人车家”高度智能化社会的阶段,武汉期望将汽车和信息这两大传统产业优势叠加,从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上占据重要地位。

关于与其他试点城市的差异性,体现在三点,其一,武汉以市场为导向,不盲目建设,有着很强的产业导向性,它以能够真正实现规模化的应用场景为支撑,采取与现有建设基础相结合的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每完成一轮建设就进行总结,做好分步实施的规划;其二,武汉致力于为产业服务,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微调,组织产业内的优势企业频繁开展头脑风暴,紧紧围绕量产和具有刚需的运营需求开展工作。其三,武汉以应用为抓手,加快运营落地,与运营商深度绑定并建立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加快“铁水公空”互联互通

《21世纪》: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您如何看待武汉目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成效?

邱志军:武汉“铁水公空”交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铁路方面,京广、京九联络线、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等干线在此交织,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分工协作,承担高速列车、普速列车及动车运营,吴家山等货运站保障物资运输。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开行,加强了武汉与欧洲的经贸联系。水运领域,武汉港是长江中游最大港口,阳逻港等港区设施现代化,国内航线连接长江沿线主要城市,通过江海联运开辟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航线,有力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公路交通上,高速公路网络纵横,与全国主要经济区紧密相连。城市内部以环线和放射线构建道路网络,但部分路段高峰拥堵。公路客运在短途和城乡运输中优势明显,随着电商兴起,公路货运在快递领域需求大增,推动行业升级。航空方面,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拥有三座航站楼与两条跑道,T3航站楼设施先进,不断拓展国内外航线,直达国内各大城市及欧美、亚太主要城市,对武汉城市国际化进程及临空经济区建设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21世纪》:当前,武汉要建设“铁水公空”互联互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邱志军:武汉综合交通建设虽取得一定发展,但和“铁水公空”互联互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在衔接、设施、信息化及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优化交通枢纽布局与衔接,建设枢纽间快速直达通道,搭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流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完善枢纽换乘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铁路要新线建设与旧线升级并举;水运应加大港口投入、升级设施与航道;公路需优化布局、强化与高速衔接、加快快速路建设;航空要实施机场扩建、完善配套、加强与其他枢纽连接。同时,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为公众和管理部门服务,同时在各交通领域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智能调度与安全监控。此外,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成立综合协调机构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土地、资金、产业等政策协同,尤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业与交通融合,深化投融资改革,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能交通项目建设。

(作者: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编辑:李果)

吴文汐
向TA提问

政经版记者

常驻武汉,关注华中区域政经新闻,聚焦城市、能源、低碳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