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商丨一场三方“合谋”的振兴计划:乡村“搭台”、腾讯“开课”、青年“回流”

新粤商丁莉 2025-01-12 17:07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实习生孔淑婧 广州报道

吴鸣明在2024年5月来到了江门恩平的昌梅村,就任“乡村CEO”,在这个空心村中,一手策划了“旅游+研学”等项目,为村集体带来了近35万元的收入;“回村”更早的梁伟钊则在新会种田、建厂,打响了当地柑普茶的名号……

年轻的人才重返乡村,将新理念与新势能重新注入回去,成为点燃乡村振兴“火种” 。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披露的数据,15—39岁的年轻人常住在乡村的比例低于30%,乡村人才严重外流。而吴鸣明、梁伟钊等人在此背景下“回流”乡村,至少意味着,村镇地区依然有着活力回归的潜能,且这种回归是由市场驱导的、自发的流动。而在这两位返乡青年的身后,都有着腾讯公司等多方力量的身影。

近年来,针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经营”的关键痛点,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腾讯助力、社会共创”的原则下,以乡村CEO的创新培养为切入口,腾讯方面探索总结出“机制+人才+数字化”的内生型共富乡村系统化解决方案。

“在漫长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的人才逐步显现出了全面短缺,这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困扰之一。”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简称“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共富乡村项目负责人陈晶晶认为,在“走出农门,跃上龙门”的话语背景下,人才回流多是由政府驱动的,而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现在,我们期望探索新的人才下乡机制,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一场“回流”计划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而这种不均衡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才稀缺。2022年12月,广东开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人才入县下乡”也成为其中的重点。

如此背景下,三方开始了一场“合谋”的振兴计划。2023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与中国农大、腾讯公司一道,发起了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为下乡青年提供系统性培训和创业项目孵化支持。

青年兴乡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地探索着适合广东特点的解决化方案。一方面,计划面向群体从已投身乡村的青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青年群体。另一方面,培养模式呈现出了梯度性,针对百名兴乡典型、千名兴乡创客、万名兴乡火种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培养体系。

具体来看,万名兴乡火种以线上学习为主,囊括乡村振兴政策、经营原理等十门必修课程;千名兴乡创客进一步融合了实地考察、主题沙龙、结业答辩等;百名兴乡典型则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符合条件的青年还可以争取到创业资助。

从实际来看,项目已经带来了不错的成效。一方面,青年人才直接给乡村经济带来了新思路、新业态和新活力。例如,梁伟钊的柑茶与陈皮生意每年能带动新会双水镇桥美村委会农村妇女就业约100人次,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吴鸣明则通过乡村旅游策划盘活了村内的集体项目,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

另一方面,这些人才还能引发“连锁反应”,带动更多青年返乡兴业。梁伟钊便同当地的职校达成了合作,共同探索电商人才的培养。其本人被该校聘任为“企业导师”,公司也成为职校学生的实习基地。

事实上,这并非腾讯SSV第一次以乡村经营性人才培训为抓手,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从2021年起,腾讯SSV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持续发起乡村CEO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培训课程,培养一批有现代管理理念、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的乡村经营性人才。

“乡村振兴总体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太多现成经验,需要从零开始摸索。”项目实施后,陈晶晶很惊喜地发现,已经在乡村工作的青年,在获得系统帮助后,有了更好的发展;一些城市青年在培训后也真的走进了乡村,发挥专长。她透露,2025年,这项培育计划还将继续推进。

数字化能力支撑

新“人才下乡”,新在哪里?

在梁伟钊看来,新农人和老一辈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在种植技术上偏向数字化、科学管理,如借助传感器实时采集果园数据并针对性处置,而后者更倚重经验主义;此外,新农人更擅长借助数字化工具,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

就这一层面而言,数字化能力已成为返乡青年人才的最突出标志。

为了把新会柑普茶的招牌打出去,梁伟钊早在2019年就留意到了短视频风口,“我是农学专业出身,在视频制作方面完全是‘门外汉’。”于是,他从零开始去网上学习,再跟表弟一点点摸索,没想到很快就火了一条视频,播放量达到400多万次。他很激动,“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至少展现在了400多万人面前。”

不久后,梁伟钊继续“招兵买马”壮大电商团队,在江门市区成立了一家电商公司,这支3—5人的小团队每年能实现约500万元的业绩。

吴鸣明也有着类似的经验,昌梅村有好山好水,但如何让这些好风光让外面的人看到,线上推广与营销必不可少,她看中了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年轻人扎堆的社交平台,在网络上为村庄建立起了全面的宣传矩阵。

基于乡村人才的迫切需求,腾讯也将“数字化”放在了培训计划的突出位置。

在陈晶晶看来,乡村需要借助数字化的手段降低成本、更高效对接市场,而腾讯作为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本就有优势,“数字化能力背后是流量能力、变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经营能力……要达到这些能力,需要一系列工具,我们一方面教兴乡青年们如何用好微信小店、视频号等通用型工具,另一方面也围绕乡村运营的实际场景和需求,针对性地定制村庄云服务小程序”。

从学员反馈来看,培训课程相当“对胃口”。

梁伟钊认为,不同平台客群差异大、运营逻辑也不尽相同,而腾讯开展的课程提供了很多运营干货,非常适合新手。他也将这些技巧教给了电商团队的年轻成员。

在整套培训体系中不仅有线上课程,还有实操实训。2024年10月底,吴鸣明参加了兴乡青年视频号培养沙龙,学习了脚本创作、分镜拍摄等技巧。培训后,她小试牛刀,以昌梅村的无人值守超市为素材拍摄了一条宣传视频,单条视频播放量高达1.5 万次,并在随后收到了多项采购需求。

培养全能型乡村人才

事实上,数字化仅仅是冰山一角,乡村振兴需要全能、复合型的人才。这一点从几位返乡人才的故事中也可以窥见。

梁伟钊先是在新会的双水镇成立了柑普茶的加工厂,随后,为了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可控,他又在当地承包了300余亩的新会柑果园。探索出了“种植—生产—电商直营—人才培养转化”的经营模式。高峰时期,其工厂的柑普茶产量在50吨以上。

吴鸣明自2024年5月来到昌梅村后,便持续挖掘当地的冯如故事,将之打造为旅游卖点,先后探索出了研学、农事体验、牛栏咖啡馆、无人值守超市、美食嘉年华、露营地等多样化的业态,村庄的市集摊位也已成功租出约10个。

在筹备牛栏咖啡馆时,她奔走寻找合作单位。由于启动资金不充裕,当地最终决定通过以租代购的模式,向有关公司租赁咖啡机、培训咖啡师,由一位返乡青年负责运营。自2024年8月试运营以来的半年时间里,牛栏咖啡为村集体创收接近42万元。国庆期间,其日营业额最高可达1万块,每天最少能售出300杯咖啡。

从种植、生产,到电商、策划,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提出了全新需求。

“我发现,我有时候需要是一名策划者,有时候需要是一名运营者,有时候又要去做仓库员……”吴鸣明也感慨,乡村CEO这一职业同她既往做过的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对复合能力的要求很高。

刚刚上任时,她感到能一起交流分享的人很少,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再加上自己对这一行业的了解也不多,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在参加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百人典型班后,找到了一个可以持续学习和获得帮助的平台,遇见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对乡村振兴的信心越发充足,她的这种无措感逐步退却。

腾讯SSV还首次在乡村经营人才培养中尝试资金资助,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优秀项目,首期规模为1000万元。并且,腾讯公司和广东共青团还进一步组织了“创青春”广东“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并将决赛创新打造成了综艺节目。

梁伟钊就在决赛中获得了20万元的资助。据他透露,这笔资金将用于柑普茶的品牌升级与新会陈皮智能仓储建设,“新会陈皮在鲜果晒好后,还需要在新会储存三年以上,未来我们也继续在这方面拓展业务,为更多零售客户提供产品。”

(作者:丁莉 编辑:林曦)

丁莉

记者

南方财经记者,常驻广州,关注制造业、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