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集中度低、互联网医疗巨头的竞争,以及技术普及带来新玩家的涌入,将使中医AI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昀肖 北京报道 近日,问止中医科技 TCMTech Inc.(以下简称"问止中医”)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如上市成功,问止中医将成为中医AI领域第一股。
据灼识咨询介绍,问止中医是中国内地最大的AI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也是唯一一家自有技术大规模商业化AI赋能的中医服务提供商,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中医大脑”中医AI辅助诊疗系统,结合全球最大的中医临床知识图谱,为患者提供精准的中医诊疗服务。但同时,在业务模式层面,也有业内人士对问止中医“中医大脑”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业务协同效应、核心业务定位方面提出质疑。
近年来,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在历经快速成长,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就收入而言,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109亿元,预计将进一步扩大至2028年的约869亿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算法模型可以通过海量真实世界数据及病例进行训练,作为临床决策助手,帮助中医师规范及提高诊断水平,还将加快青年中医的高质量大数量培养能力以及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立。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AI行业正处于技术融合与创新的快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中医AI的开发中,包括榕树家、慈脉、问止、脉景、聪宝、承启堂、固生堂、百度、华为等知名企业,这些企业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推动中医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与此同时,陈礼腾也指出,AI赋能中医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数据不足、标准化难题以及技术融合的痛点,在中医AI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资本投入和人才投入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也高度分散,前五大厂商仅占约5.4%的市场份额。有业内人士指出,行业集中度低、互联网医疗巨头的竞争,以及技术普及带来新玩家的涌入,将使中医AI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医大脑”能否处理复杂诊断
据介绍,问止中医成立于2018年6月,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以线上互联网医院、线下中医诊所的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以及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
观察其业绩情况,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问止中医科技的收益分别为0.62亿元、1.89亿元、1.73亿元,期内分别亏损约为1.54亿元、1.94亿元、0.56亿元。
问止中医历经5轮融资,其中2018年成立当年的9月即完成两笔融资,共17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60万元,5轮融资总额共217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投资者中有蓝驰创投、真格基金等主流资本。
对于问止中医的财务情况,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其业绩连年亏损,且数额较大,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会存在质疑;在营收方面,其营收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3%,但整体而言营收存在波动,盈利稳定性有待观察;在融资层面,问止中医成立7年内,已经完成5轮融资,较为依赖外部输血模式。
主要业务方面,招股书显示,问止中医的三大业务群包括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和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其中,中医医疗服务是其核心业务。2022年、2023年及2023年/2024年前九个月,中医医疗服务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5040万元、人民币1.67亿元、人民币1.15亿元及人民币1.55亿元,分别占总收益的81.1%、88.5%、89.2%及89.4%。
问止中医的中医医疗服务以线上医疗为主,招股书显示,按中医医疗服务收入计算,2022年、2023年及2023年/2024年前九个月,问止中医的在线问诊及处方服务分别占约93.8%、92.5%、94.1%和89.4%,线下诊所分别占约6.2%、7.5%、6.0%及10.5%。
问止中医尝试发挥中医在解决复杂或严重的医疗病症方面的潜力及优势,其将中医医疗服务划分为三个实践领域,即癌重症、疑难症及全科。问止中医通过利用“中医大脑”重点从事癌重症及疑难症的治疗,且为纯中医治疗。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九个月,问止中医的癌重症病例总数分别约为6300例、10100例及6500例,同期疑难症病例总数分别约为7600例、16400例及10300例。
对于问止中医的业务模式,上述业内人士指出,问止中医的“中医大脑”是内地首个且唯一通过一家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还通过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专家评审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但由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涉及多重因素,该系统针对不同病症、不同患者的效果是否长期有效,也受到部分投资者和市场人士的担忧。
此外,该业内人士也认为,问止中医三大主要业务缺乏协同效应,与其他科技型公司不同,其核心业务为自营医疗服务,造成其在资本市场估值和预期收益可能受限,在拓展到海外市场中也可能面临竞争环境和监管政策差异带来的风险。
市场仍处早期,激烈竞争已至
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疗体系,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据灼识咨询数据,2023年,国内中医医疗服务达到22亿中医门诊就诊人次,市场规模达到9609亿元人民币。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5%,超过同期整体医疗服务行业的2.3%。
但与此同时,有行业观点指出,中医师缺乏是制约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缺乏,还存在严重依赖知名高级中医师以及优秀中医师培养周期很长等问题。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有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效率,近年来,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推动中医领域的不断扩大。
陈礼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AI新技术与传统中医的结合,可以带来很多变革。首先,通过AI技术,能够快速分析患者的舌象、面色、脉象等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提供关于体质类型、疾病倾向等方面的初步判断,大大提高中医诊疗的效率;同时,传统的中医诊断依靠医生的主观经验,AI技术的引入使得诊断过程更加客观,同时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在近年来历经快速成长,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就收入而言,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109亿元人民币,于2019年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58.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诊疗的价值日益体现,国内的市场渗透率可望持续上升。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渗透率将由2023年的1.1%增长至2028年的约5.1%,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2028年的约人民币869亿元,预计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1.4%。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约有12600家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包括公立及私立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预计2028年人工智能的中医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将增加至约36900,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4.0%。
招股书中分析称,由于大多数中医医疗服务提供者仍处于采用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早期阶段,对该系统的应用仍相对有限。例如,一些公共医疗服务提供商仅在有限的部门或医师中使用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因此,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所产生的总体收入相对较少。中国内地的人工智能赋能的中医医疗服务市场高度分散,前五大市场参与者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5.4%。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医AI行业虽处于早期阶段,但已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这首先体现在低行业集中度,问止中医虽在该领域排名第一,但也只有1.5%的市场份额,周围强敌环伺,再扩大市场份额会面临较大难度。
其次,问止中医等企业也会面临互联网医疗巨头的竞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百度健康等互联网医疗界巨头,近年来纷纷布局垂直大模型,在资金、技术、品牌知名度、用户基础等方面优势明显。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普及,未来将有更多企业进入争夺市场份额,如果企业无法保持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现有市场份额将无法维持。
陈礼腾分析称,AI赋能中医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痛点。首先,高质量的中医临床数据相对稀缺,限制了AI模型的训练和验证。其次,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往往依赖于个人经验,缺乏统一的标准,这给AI模型的建立带来困难。再者,如何更好地将AI技术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
在中医AI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陈礼腾指出,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和人才投入不足,资本市场对中医AI虽然看好,但由于中医领域的特殊性,投资时相对谨慎;同时,懂中医理论和临床技术的顶级人才参与中医AI开发的较少;此外,一些中医AI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导致产品难以推广。
“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中医AI领域将呈现出技术融合与创新、个性化与精准治疗、远程医疗等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AI并不能完全代替医生,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仍然是宝贵的财富。”陈礼腾认为。
(作者:林昀肖 编辑:季媛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