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即冲刺!跨国药企向Biotech撒钱,本土创新药“出海”再加速

21新健康季媛媛 2025-01-15 20:22

MNC购买Biotech的管线,可以高效地完善自身的产品管线布局,抓住下一个市场机会,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跨国药企(MNC)积极收购潜在管线的同时,本土创新药企也顺利推进并完成了多起BD合作。

1月14日,阿斯利康宣布与苏州宜联生物正式签署临床研究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阿斯利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偶联生物靶向B7H3的抗体偶联药物YL201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潜力。

前一天,先声药业集团旗下抗肿瘤创新药公司先声再明与全球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AbbVie)宣布,双方已就先声再明的在研候选药物SIM0500达成许可选择协议。SIM0500目前正在中美两国开展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I期研究。

从两家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达成的BD合作来看,双方正在聚焦肿瘤领域加速实现管线补位。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全球新药研发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与国际制药巨头的合作日益频繁,这种合作基于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需求。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受到专利悬崖到期、成本控制压力、战略调整需求以及研发效率提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在市场布局上采取了既“保守”又“进取”的双重策略。

“从金额和技术方面来看,双方都有明确的预期和诉求。因此,双方均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为基础,跨国药企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技术领域,而Biotech则期望能在合作初期获得更丰厚的首付款,以缓解当前的资金需求。”上述分析师说。

筛选优质标的

跨国药企希望通过并购获得领先技术,而中小型药企则希望借助跨国企业的资源加速市场拓展。在此基础上,选择优质标的成为双方共同的诉求。

阿斯利康与宜联生物宣布达成临床研究合作,双方将基于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的联用协同效应,共同探索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宜联生物靶向B7H3的抗体偶联药物YL201在多种实体瘤患者中的治疗潜力。

目前,对于肿瘤这类复杂疾病,单一疗法往往难以实现最佳治疗目标。随着创新技术手段和药物的涌现,联合治疗已经显示出其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巨大潜力。研究显示,ADC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用药有望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

先声药业与艾伯维此次达成合作的SIM0500是一款人源化GPRC5D-BCMA-CD3三特异性抗体,由先声再明通过其专有的T细胞衔接器多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开发。该分子结合了低亲和力而高靶向激活的CD3抗体,以及抗G蛋白偶联受体C家族5组成员D(GPRC5D)和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两种抗肿瘤相关抗体。SIM0500通过多种抗肿瘤机制,表现出了针对MM细胞的强大T细胞毒性效应。

根据该协议条款,先声再明将从艾伯维收取首付款,以及最高10.55亿美金的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先声再明将额外获得基于该产品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艾伯维有权就大中华地区净销售额收取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实际上,除了上述两大BD交易,2025年开年以来,多家跨国药企披露了与Biotech企业达成了相关合作协议,而ADC成为最大的“网红”。例如,1月8日,映恩生物宣布与Avenzo Therapeutics(下称“Avenzo”)签订一项独家许可协议,Avenzo将获得在全球范围内(大中华区除外)开发、制造和商业化DB-1418/AVZO-1418的独家权利。

DB-1418/AVZO-1418是映恩生物开发的EGFR/HER3双特异性ADC。根据协议,映恩生物将获得5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高达11.5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同时,映恩生物还有资格获得Avenzo在其区域内的销售收入分成。

此外,信达生物也在1月2日宣布授予罗氏IBI300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益,这是一款靶向Delta样配体3(DLL3)的新一代ADC候选产品。根据协议,信达生物与罗氏制药达成协议,信达生物将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10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此外,信达生物还将获得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式销售提成。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国药企与Biotech达成BD合作主要基于两大考量因素:一是“降本增效”,即重组组织管理结构并优化产品管线以降低运营成本;二是采取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重的策略,旨在扩大创新药物的布局。其中,与Biotech合作成为应对当下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Biotech专注于特定治疗领域或技术平台,通常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具有明显的创新优势。

“跨国药企购买Biotech的管线,可以高效完善自身的产品管线布局,抓住下一个市场机会,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毛化指出。

进击海外市场

在合作牵手之余,也有不少本土药企积极推动创新产品登陆海外市场。

例如,1月10日,科伦博泰生物与和铂医药共同宣布,就创新药抗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单克隆抗体SKB378/HBM9378与Windward Bio公司签订许可协议。根据许可协议,Windward Bio获授予SKB378/HBM9378在全球(不包括大中华地区及部分东南亚和西亚国家)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

作为回报,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有资格收取合计最高9.7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该药净销售额计算的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分级特许权使用费。首付款及近期付款合计4500万美元,包括现金对价和Windward Bio母公司的股权。

“SKB378/HBM9378是我们首个采用NewCo模式对外授权的免疫产品,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全球影响力和战略合作,实现产品管线价值的最大化。”谈及该合作模式,科伦博泰首席执行官葛均友介绍,NewCo模式是指国内药企通过与国际资本合作设立海外子公司,将特定管线的海外权益装入该子公司,以获得现金和股权补偿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兼具出海和融资两大属性,是创新药与海外市场的双向奔赴。

NewCo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国际合作方式,正逐渐受到企业的关注,并被认为是2025年创新药企“出海”的重要模式之一。前述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单纯的License-out只能赚到业务的现金流,而NewCo的优势是有把管线资产化的能力,可以边赚现金流边赚估值的钱。与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不仅局限于把单个产品授权给海外企业,而是以新公司为载体,全面掌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这种方式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积累国际化运营经验,并提升品牌影响力。

“还有一点就是NewCo可能是比License-out更快的一种出海方式。”该分析师认为,NewCo模式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出海路径,以灵活、高效的方式加速全球化布局。在目前国际市场监管环境趋严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NewCo不仅能帮助企业快速融入海外市场,还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

不过,也有创新药企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海外市场,最关键的还是产品能否切实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公司必须明确战略和投资布局的重点,坚持长期规划,避免短期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若我国在创新药领域缺乏足够的市场规模和价格体系支撑,单靠海外市场来实现产业的扩张与壮大,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上述药企高管直言,从企业长久发展角度出发,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战略性措施,有所选择地出售部分产品,而非一味地出售所有产品。简单地出售“青苗”并不总是最佳的外部合作模式,针对不同的产品需要探索和考虑多样化的合作模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达到14723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694亿美元。相比于中国市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发达国家展现出更高的创新药物市场支付能力。然而,创新药企能否顺利踏上国际化征程,还需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

(作者:季媛媛 编辑:张铭心)

季媛媛
向TA提问

记者

新健康版记者。跟踪报道医疗医药大健康行业最新动态及相关政策解读。常驻上海,关注新药研发,也关注疾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