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城市经济规模上5万亿元

意江南陈归辞 2025-01-15 18:4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归辞 上海报道

1月15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向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预计上海全市GDP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4.2%左右。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7.9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认定60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650万亿元、增长8.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万元、增长4.1%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5%。新增公园141座、累计达到973座。

报告显示,去年,上海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6个。盘活处置低效产业用地45平方公里,实施“工业上楼”项目151个,打造智造空间1015万平方米。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和旅客吞吐量分别达到420.6万吨、1.25亿人次,排名分别升至世界第二、世界第三。

面向2025年,报告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报告显示,2025年上海的重点工作还将包括:

大力提振消费,着力提高投资效益。

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推进新型消费、汽车消费、绿色消费,加快打造以国货潮牌为引领的消费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全年完成投资2400亿元。加快建设崇明线、嘉闵线、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20号线、21号线、23号线等轨道交通线,建成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等轨道交通线。推进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沪渝蓉高铁上海段、油墩港航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

增强国际经济中心核心功能。加快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

提升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丰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行动。

推动国际贸易中心提质升级。精心办好第八届进博会,完善上海会议活动开放合作平台功能。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打造“徐汇西岸艺术品”、“静安张园高端品”、“黄浦淮海消费品”等保税数字化应用场景。

提升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启动建设罗泾港区改造二期。完善液化天然气、绿色甲醇等航运绿色燃料供应体系,推进上海港-洛杉矶港、上海港-汉堡港等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加快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及基地,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平台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在沪实验室体系。启动实施全球科技伙伴计划,布局建设新一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加快推进浦东引领区和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

推动出台浦东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政策,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运服务、文化等领域形成更大突破。全年新增各类总部机构100家。完成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实现基本功能落地运行。

深化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开放试点,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拓展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推进中意临港创新合作产业园、日企(上海)中小企业国际产业园建设。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力提升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平台能级。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加快方厅水院、上海示范区线等项目建设。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和贸易平台,有序推进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华东无人机基地建设。

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深化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质量孵化器,着力培育硬科技企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加快打造新城综合交通枢纽, 推动新城绿环绿道贯通。持续推动南北转型,强化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湾区科创城等重点转型区域功能升级,推进19号线、南枫线等轨道交通线建设,推动乐高乐园度假区开园运营。

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3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2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外滩“第二立面”、衡复风貌区等区域整体更新。

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加快建设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工业博物馆,建成上海文学馆,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文化出海”政策体系。全力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构建国际友好型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务,拓展文旅资源海外推广网络。

创新举办城市业余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办好世界赛艇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赛等国际赛事,提升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帆船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能级。

聚力建设美丽上海。

推动雨水污水处理“厂站网”一体化建设运维,加快建设白龙港三期等污水处理设施。建成5座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提升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推进蒙电入沪、深远海风电等重大项目,推动虚拟电厂、新型储能建设应用,建设电动汽车充放电网络。

推动黄浦江岸线南拓北延贯通开放,提升滨水开放空间品质,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打通外环绿道断点45处以上。新增公园120座,持续推动公园24小时开放。新增森林3万亩,新建绿道130公里、绿地1000公顷、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成13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推动4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共享,提升改造内环高架路沿线景观灯光,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实施18个小区、道路积水点改造。

聚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全面推进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工作。

新增3000张养老床位,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新建30个社区长者食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推动社区托育点扩优提质。

坚持租购并举,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万张以上。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

(作者:陈归辞 编辑:卜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