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湖北两会|湖北省政协委员雷爱文: 以“电合成新技术”赋能湖北磷化工产业绿色转型

21看湖北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2025-01-17 18:4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武汉报道   磷化工产业作为化学工业的重要分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电子、医药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磷化工产业正处于从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湖北是全国为数不多能生产所有化工产品的省份,磷化工产业是其优势产业之一。公开数据显示,湖北省磷肥、精细磷酸盐等5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是全国第一磷化工大省和最大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磷化工规模占全国比重38.4%。已形成磷肥、无机磷酸盐、有机磷化工、精细磷化工等系列产品体系,建立从磷矿到磷复肥、有机磷农药、高端电子级磷化学品、磷系新能源材料、氟硅化工新材料等多条磷化工产业链。

据统计,当前,全国磷肥企业10强中湖北占据4席。其中,兴发集团、宜化集团、新洋丰3家磷化工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

“湖北磷化工产业优势巨大,但仍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碳排放压力大、产业竞争力不足等挑战。” 1月16日,在2025年湖北两会期间,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雷爱文表示。

如何缓解磷化工产业升级和绿色环保要求的双重压力?雷爱文建议,可通过电合成新技术赋能磷化工产业,不仅能降低碳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还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磷化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电合成新技术优势突出,不仅节能环保,还更安全。”雷爱文介绍,其使用电能作为反应的驱动力,可更精确地控制反应条件,比传统热能输入更为高效,且在电化学合成有机磷和电子级磷酸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交流电驱动化学反应新方法”也为磷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带来助力。据了解,其是湖北在“61020全链条创新”中取得的世界首创成果,通过利用交流电信号驱动化学反应,为磷化工、电子级化学品等领域绿色智能制造提供了更加高效、环保的路径。“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可提高反应效率,还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为磷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雷爱文表示。

针对推进磷化工产业绿色转型,雷爱文建议,首先应加强底层创新,建议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和建设科研平台加强电合成化学基础研究,同时建立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促进各方在电合成化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深度合作。

其次应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建议政府主导建设电合成化学中试基地,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开展电合成化学技术的中试研究和验证,加速电合成化学技术在磷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同时,完善中试服务体系,配备专业的技术咨询团队,并建立中试项目评估机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产业化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应助推产业落地,建议政府制定支持磷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及设立磷化工绿色转型产业引导基金等。在磷化工产业集中的地区建设绿色化工产业园区,集中布局电合成化学技术应用项目,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并通过政府组织磷化工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推介会,建立绿色磷化工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等,加强市场推广。

(作者: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编辑:李果)

吴文汐
向TA提问

政经版记者

常驻武汉,关注华中区域政经新闻,聚焦城市、能源、低碳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