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湖北两会|专访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多维发力“支点建设”,加快推进数实融合

21看湖北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2025-01-17 19:0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武汉报道   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努力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1月16日,在2025年湖北两会期间,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强化支点意识是湖北的关键突破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应以支点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起增长支点、创新支点、开放支点、生态支点、共富支点及文化支点,全力推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此外,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新工业革命’中,数实融合将扮演最前沿的引导者角色。”长期关注数实融合这一话题,邹薇在采访中谈到,过去一年,湖北在数实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针对如今企业在数实融合进程中“不敢、不想、不愿、不能”的问题,建议要实现理念与意识层面的转变,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速数字人才的培养。

强化支点意识

《21世纪》:当前,湖北省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任务,并提出把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您如何理解加快支点建设对于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以及“把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的分量?

邹薇:在肩负“努力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任务的2013年,湖北GDP总量在全国排第九位,人均GDP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处于努力追赶的阶段。如今,湖北GDP规模稳居全国第七位,且人均GDP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前7位的经济大省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江苏、广东和浙江,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均水平湖北均已具备相当的体量和能级。在此情形下,湖北的使命任务向“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转变,这是由于湖北在当下有基础、有能力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因而被赋予了更多重任。

从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先行开放、率先发展,到如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势已发生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要大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而中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枢纽传导作用,中部地区的稳健崛起,是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国内大循环顺畅运行的关键所在。

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力量。2023年,湖北人口在中部六省中占比16%,但GDP占比约为21%,而且是中部六省中唯一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这充分表明,湖北目前在中部地区的贡献超出了其人口占比所应有的贡献。

当下,湖北最关键的突破点在于强化支点意识,切实让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不仅对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以及面向“十五五”、2035年乃至更长远时期,推动湖北在经济大省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在我看来,要真正打造这样一个支点,湖北需要打造增长支点、创新支点、开放支点、生态支点、共富支点及文化支点,让战略支点的地位更加稳健。

《21世纪》: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要形成对于中部地区崛起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在这一方面,您认为湖北应该怎样加强?具体有哪些抓手?

邹薇:建议湖北以武汉、襄阳、宜昌所构成的“金三角”为基础,大力突出“中三角”建设,即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串联并带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城市群。“中三角” 涵盖30多个城市,规模体量颇为可观。而且在这一区域内,众多产业链呈现出互补支撑的良好态势,例如飞机制造、轨道装备以及“光芯屏端网”等,都展现出强大的产业联通效应。

同时,构建以交通为基础的贸易联通体系。中部各省之间本就具备良好的贸易基础,但当前“公铁空水”的交通方式中存在不少堵点,导致部分地区倾向于向外延展,如偏东地区靠近长三角,偏南地区靠近粤港澳大湾区,反而使得中部地区内部的流通偏少,加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迫在眉睫。

此外,中部多省人力资源储备丰富、科技创新具有优势。例如湖北省会武汉正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安徽合肥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湖南和河南在不同领域也有着集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基于此,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结成联盟十分必要,有利于凝聚力量,助力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1世纪》: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24年湖北经济总量超过5.9万亿元。结合2025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湖北省GDP即将迈上6万亿台阶。您认为,面向“十四五”收官之年,湖北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力的领域?

邹薇:其一,要全方位推进扩内需工作。若要切实夯实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与基础,就必须从扩大内需入手。这里的扩内需不仅涵盖消费需求,还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其二,着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成果,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加快其应用步伐,使其迅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模式化。

其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湖北的经济总量即将站上6万亿新起点,必须紧密承接中央提出的各项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在财政、金融、税收、产业要素等各个领域真正走在改革前列。

其四,强化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放眼全国,湖北的一大特点就是一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且城乡收入差距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湖北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五,重视促进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湖北作为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发祥地和繁荣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何充分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新时代的奋进创新文化资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是一个重要抓手。

其六,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湖北新路径。湖北生态资源丰富,中碳登落户于此,还多次举办中国碳市场大会以及世界湿地大会。湖北应充分利用中碳登的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力争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在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

破除“数实融合”壁垒

《21世纪》:过去一年,您如何看待湖北在“数实融合”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湖北推进数实融合仍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解决?

邹薇:2024年,湖北高度重视数实融合,不仅成立了湖北省数据局,还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数字融合向数实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众多企业也一改以往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的状态。如今谈及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态度,希望努力探索适用于企业自身和产业的数字技术。湖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从理论层面迈向实践层面,从小规模试点拓展至更大范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一进程中,尽管数实融合的相关问题正逐步解决,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集中体现为“不敢、不想、不愿、不能”的问题。从“不敢转”的角度来看,众多中小微企业因对数字经济的运行机制缺乏充分的知识储备,从而产生强烈的观望心态。而“不想转”的企业,多是觉得当前业务尚可维持,秉持着“能干一天是一天”的拖延心理。至于“不愿转”,部分企业担心数据上云、接入平台后会被他人获取,因而顾虑重重。

如何破除这些壁垒?首先要实现理念与意识层面的重大转变,应积极迎接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其次,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项技术若要在短时间内被几乎所有产业广泛接纳与应用,庞大的基础设施支撑不可或缺。再者,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同样重要。尽管数字经济备受瞩目,但将其作为专业门类,并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开展系统的人才培养,目前才刚刚起步。据我了解,众多高校才刚刚开设相关学科专业,这导致该领域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急需进一步加快培养速度。

《21世纪》: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2024年,湖北省数据局应运而生,湖北启动征集全省“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工作、举办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湖北分赛,不断盘活数据要素市场。您认为湖北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过程中,最需要加强的领域和方向是什么?如何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来推动全省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邹薇: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与价值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难题是数据要素的确权、计价以及交易规则的确定。如今,大家都在讨论数据要素进表的问题,但数据要素的价值如何生成以及所有权究竟归谁,这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理清这些问题,疏通当前发展中的堵点,将为数据要素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目前,全国层面正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湖北作为全国数据要素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使命。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要素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共享性、可复制性以及不可排他性等独特特征。鉴于此,当务之急是制定数据要素市场从确权、交易、分配到整体运行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则,并形成国家标准。湖北应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争取先形成地方标准。要使数据要素市场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分支和关键体系,就必须对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系列规则来实施建设。

(作者:吴文汐,实习生杨毓 编辑:李果)

吴文汐
向TA提问

政经版记者

常驻武汉,关注华中区域政经新闻,聚焦城市、能源、低碳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