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工作对于保护个体生命健康、构建完善、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以来,人类和艾滋病的抗争已持续40余年。时至今日,尚无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艾滋病仍是一项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报告病例经性传播比例均在 95% 以上,2022年新报告病例中经性传播比例达97.6%,其中异性性传播为72.0%,男性同性性传播为25.6%。2024年第二季度新报告的病例中,异性性传播为73.2%,同性性传播为24.0%。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异性传播感染人数多、隐蔽性强、预防难度大,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谈及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所副所长宁镇在近日的“共防共治,迈向无艾未来”HIV 主题媒体圆桌论坛上指出,艾滋病防治工作对于保护个体生命健康、构建完善、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至关重要。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 年)》指出,当前 HIV 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暴露前预防已被证明可以降低高危人群感染 HIV 的风 险,是 HIV 综合干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已设有 28 家 HIV 暴露前、后预防门诊,希望通过专业的医疗 服务和科学的预防指导,提高公众对 HIV 预防的认知,推动 HIV 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宁镇说。
2025年1月,HIV暴露前预防长效药物卡替拉韦注射液在中国正式上市,上海和睦家医院(长宁院区)于1月9日开出第一张卡替拉韦注射液处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该长效方案也将在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青岛等和睦家分院陆续落地。
关注HIV 感染风险人群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后期可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一直以来,HIV预防对促进我国HIV防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感染HIV的风险,从而保护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通过加强HIV预防工作,也可以有效减少HIV新发感染,减少HIV的传播,从而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发展。
过去,我国艾滋病预防方式主要有宣传教育、安全套推广、针具交换等。 目前,HIV的预防策略主要分为行为干预和生物医学干预两类,其中,行为干预措施包括伴侣教育、针具交换、推广安全套使用等,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则涵盖了性病治疗、母婴阻断、治疗即预防(TasP)、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等。
近年来,我国对于PrEP及PEP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很多公众可能对暴露后预防了解更多,但其实HIV的防控关键还是在暴露前预防。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技术指南(试用)建议,一年内使用 PEP ≥2 次,或持续存在 HIV 暴露的人群应推荐使用 PrEP。
所谓暴露前预防是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HIV感染的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学预防方法,已被证明可以降低风险人群感染HIV的风险。《中国HIV暴露前预防用药专家共识(2023版)》中提到,要实现 2025 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目标,将全球每年新发感染人数控制在 37 万以下,确保 95% 存在HIV 感染风险的人群获得适宜、有效的预防服务,就需要提供更多预防服务的选择,其中暴露前预防是 HIV 综合预防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周平玉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际上,HIV 的口服暴露前预防药物的临床效果 已得到充分验证。然而,由于需要每日服药,口服方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存在依从性差、长期用药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等问题,给使用者带来了显著的心理负担。
“新型长效用药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口服药物的这些缺点。”周平玉教授指出,临床研究 表明,长效药物如卡替拉韦,其效果等同于或优于口服片剂。使用者每年仅需注射最多 6 次,即可实现有效的 HIV 预 防,显著减轻了用药负担,已被 WHO 推荐作为 HIV 综合预防措施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 HIV 预防选择。
在暴露前预防用药方面,国际上有口服药物(每日服药方案、按需服药方案)、长效药物等。用于 HIV 暴露前预防的卡替拉韦长效注射液是一种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通过阻止病毒 DNA 整合到人类免疫细胞(CD4+T 淋巴细胞)的遗传物质来抑制 HIV 复制。
加强PrEP及PEP重视程度
尽管暴露前预防在降低HIV感染风险方面非常有效,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广泛。目前,PrEP 获益人群仍然有多种多样的顾虑和需求,如社会心理和依从性相关问题,相关群体用药依从性及其生活质量仍有待提升。
在认知因素层面,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很多人对PrEP的认知还非常有限。例如,一些普通民众甚至包括部分风险人群,可能都从未听说过暴露前预防这个概念,或者对其具体的操作方式、效果和安全性存在误解;另一方面,即使知道暴露前预防这个概念,但仍对PrEP是如何预防HIV感染的,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服用周期等缺乏准确的认知。
在经济因素层面,PrEP 药物的费用可能是限制其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来说,长期使用会带来经济负担。
在社会观念因素层面,社会上对 HIV 和使用 PrEP 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部分人会错误地认为使用 PrEP 的人就是有高风险性行为的人,这种观念会给使用者带来心理压力,导致一些人即使知道自己有风险也不愿意使用 PrEP。
有临床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暴露前预防目前最常用的用药方案是“每日服药方案”,且需要严格按方案服药,不漏服药物。许多使用者由于各种原因,如日常忙碌、忘记服药时间或是对长期用药的抵触心理等,难以始终保持严格的用药习惯,不易坚持。 或是担心每天用药易被他人发现, 或是担心长期用药会引起不良反应。 这不仅影响了预防效果,还可能给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未来如果可以有依从性更高的方案出现,改善每日服药困难,将有望显著提升暴露前预防使用情况。
“因此,帮助 PrEP 获益人群摆脱每日口服用药的不便与困扰,满足多样化的场景需求,探索更多非口服给药的创新方式,是实现终结艾滋病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该临床专家说。
“终结艾滋” 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临床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多方力量。葛兰素史克中国感染性疾病医学负责人杨浩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一方面,应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全方位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综合干预措施,健全艾滋病检测与监测体系,积极推广暴露后与暴露前预防手段。此外,还需聚焦感染者及风险人群的需求,加速 HIV 创新防治方案的研发与引进,共同迈向“无艾”的健康未来。具体而言:
一是全面普及HIV预防知识。需要持续加强HIV预防教育的普及和深化。这不仅包括对HIV感染风险人群的针对性教育,也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正确的性健康知识和HIV预防方法。
二是切实落实综合干预措施。应进一步完善艾滋病的检测与治疗体系,提高检测的可及性和准确性,确保感染者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并在基础上完善药物预防策略。
此外,后续企业端也需要加速引进/研发创新产品,在艾滋病防治领域能够有更多创新、安全、简化、长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手段,满足相关群体的未尽之需,为其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期。
(作者:季媛媛 编辑:张伟贤)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