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付”新模式:首批项目成功结对,强化金融资本赋能服务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伍素文,庞成 广州报道
2025-01-20 15:2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 庞成   广州报道 

以“先用后付”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许可使用,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鼓励和引导的方向,各地正积极探索。 

1月19日,粤科发布35号“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暨‘先用后付’项目发布”活动在广州举办。现场,广东首批10个“先用后付”项目成功与企业结对,“6基地+1中心”等一批转化新平台挂牌,2支高校成果转化基金签约落地,众多嘉宾深入探讨“先用后付”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国企牵头的活动,从出席嘉宾的规格和现场参会人数、洽谈氛围来看,都显示出外界对这一新模式的关注。

保障科技成果“先用后付”中供需两端的权益、降低风险是关键问题,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及其他创新服务,让相关方可以“放开手脚”,助力广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 

“先用后付”促转化,广东迎新进展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教育厅、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发布和推广广东省“先用后转”有关科技成果的通知》,整理发布2100余项科技成果,发动广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精准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障碍。

此次活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讨论探索“先用后付”新路径,推进科技和产业的精准对接提供了高效平台。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大学院校应当胸怀国之大者,以高科技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华工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学科,利用‘先用后付’模式加大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在致辞中表示。

同时他还谈到,将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大湾区核心城市布局的“五院一园”成果转化载体功能,以作价出资、赋权许可、增资入股、先用后转等形式创办企业,培育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深化与粤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支持具有长期潜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黄绍龙在活动上发布“广东高校科研院所可转化专利数据库”。他介绍,存量专利资源具有“专利质量较高”“参与主体多元”和“突出需求导向”三大特点。

黄绍龙表示,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构建“先用后付”专利转化资源库,认真做好存量专利盘点、精准对接匹配等工作,下来将利用好数据库发布平台,聚焦专利产业化,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进一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持续提升专利质量,加快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现场进行了首批“先用后付”项目结对,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季华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个科技成果“先用后付”项目分别与广州冠志新材、二元合生、聚圣科技等10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

主办方供图

广东省专利转化运用基地、广东省高校成果转移转化投资中心、新型工业化标准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粤科合作基地、华南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光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粤科合作基地等6个合作基地在现场成功挂牌,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平台。

粤科金融集团与深圳前海管理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科创资源,共同打造大湾区前海国际科创中心。 

从专利数据库构建到促进首批项目成功结对、推动一批科转新平台落地等等,广东开启探索成果转化项目“先用后付”新篇章,掀起科技成果转化新高潮。

强化金融等服务支撑,降低风险提高信任 

致知生物(广州)有限公司创立于2024年5月,是一家主要提供高覆盖度、高质量的人类重组蛋白和重组单克隆抗体产品及技术服务的生物技术公司。

这家年轻的公司,受益于“先用后付”模式,从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的科研项目中孵化出来,加速成长。

按照以前经验,研究院项目的成果如果要走程序转化到公司,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估值确认流程。“我们公司已经孵化出来了,研究院就先授权公司去使用这些成果,这对我们刚成立的公司来说很有帮助,科研机构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项目商业逻辑的验证。”致知生物工作人员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另一名高校科研人员也是在从高校里走出来的初创企业,主要做新材料研发和产业放大。“这是个共性技术,应用到石油、化工、能源、环境、医药等很多产业。通过‘先用后付’,我们可以使用学校的知识产权,但产品需要放大成型,等它放大完了,又可以用到‘先用后付’模式来促进转化。”该科研人员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直言,对项目而言,无论是研发还是转化,资金仍是最主要的瓶颈。实验室做的产品比较小,而真正工业用需要做很大的尺寸,设备、投资、厂房、人员等,投入资金很多。今年公司把放大平台建设起来了,希望尽快推进项目落地应用。 

一些企业与科研人员还提到,要注重强化中间环节,包括金融服务、科技成果背后的团队服务和技术咨询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配套支撑,让供需双方在“先用后付”中能降低风险,提高信任,畅通科转链条。 

主办方供图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和顾虑,服务端的作用愈发凸显。 

据介绍,粤科金融集团依托广东高校科研院所可转化专利数据库,汇聚5000多个科技成果项目,筛选并现场发布“先用后付”项目28个,另书面推荐拟转化成果项目300多项,主要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 

其中,“国产轻量化指挥控制系统”等12个“先用后付”项目在活动当天进行路演,半导体设备零部件表面金属氧化物涂层等16个项目也在分会场同步路演,吸引了来自全国近80家企业及30余家金融、创投机构的关注,多个项目被意向企业竞相举牌,实现成果提供方与产业方的有效撮合。 

粤科华工基金、粤科复旦母基金2支高校成果转化基金进行合作意向签约,基金总规模合计7亿元,将聚焦高校特色专业和大湾区重点产业技术需求,以资本赋能推动高校校企和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中国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机构部负责人熊宇俊介绍了科技成果“先用后付”财险产品,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首席产品专家李光杰介绍“先用后付”模式下银行金融产品情况。这些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先用后付”模式,显著减少企业创新成本,增强金融产品吸引力,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鹏起建议,瞄准产业实际和企业需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和各类市场化服务机构的叠加作用,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集成质押融资、保险、证券化基金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资源,为专利产业化提供全链条多元化的技术支撑。

(作者:伍素文,庞成 编辑:李振)

伍素文

记者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常驻广州,关注教育、文体、数字经济等领域,欢迎沟通交流。

庞成

记者

湾区金融新闻部记者,常驻广州。欢迎联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