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利率时期,对金融机构来说,债券市场的波动会被放大,因此机构需要合理、动态、科学地调整好久期,特别是能够充分利用好利率衍生品这样的品种来进行久期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市场内需不足问题凸显,金融监管部门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海外市场风云变幻,各类资产波动对中国市场也产生影响。
岁末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资管研究院发起专题《预见2025·金融趋势和资产配置》,拟通过专访对话、行业盘点、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复盘分析和预判前瞻,为资管机构和投资者新一年的资产配置提供参考。
在此背景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友山基金联合首席投资官许永斌进行了专访。许永斌用“低利率”、“弱需求”、“强政策”总结了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他认为,监管部门的货币政策工具箱非常丰富,2025年可能会从价格和体量这两大维度发力。值得关注的机会和风险方面,许永斌认为可以关注央行降息下的债券投资机遇,但也需要注意在低利率时期下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扩大,充分利用好利率衍生品来做好久期管理。同时,他提到“特朗普2.0”政策可能会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友山基金联合首席投资官 许永斌)
以下为对话全文,经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
谈2024中国经济:低利率、弱需求、强政策
21世纪:结合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如果用三个词来总结的话,你会用哪三个?
许永斌: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我国GDP增速,完成了年化5.0%的增速目标,这是略超预期的。虽然在2024年第二、第三季度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遇到了一些阻力,但金融监管部门在最后一个季度采取了相对积极的调控措施。一方面是在九月的最后一周作出了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整,另一方面是在最后一季度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因此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得到企稳回升。
用三个词总结比较难,但我觉得有三个大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是低利率。无论是国债还是其他利率债品种,其实2024年是比较大的牛市,这一利率市场的形成,既是投资交易的原因,也是对宏观趋势的一个印证。
第二是弱需求。在过去的一两年间比较明显的是,我们的通胀数据离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整体需求依然偏弱,政府接下来需要大力发展消费。
第三是政策的积极应对。去年九月以来金融监管部门、财政部门采取了相对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包括大幅度降息、财政化债、增发国债等等。需要提示的是,2025年我们会面临新旧经济动能的转换,内外经济周期不同步,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后可能引发经济的进一步紧缩,接下来的一年虽然有积极的政策应对,但是政策能给多少空间值得关注。
谈债牛行情:低利率时期债市波动风险或被放大
21世纪:去年年初你也向我们分享过对2024年的债市预期,去年一年债市持续走牛,监管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引导和管控,整体来看这一债市走向是否符合你此前的判断预期?
许永斌:我觉得去年的债市行情以及央行货币政策,有符合预期的地方,也有超乎预期的点。
符合预期之处在于,降息降准预期在去年一一兑现,保持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都围绕着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从这个角度来看,反映了货币当局的一个观点,就是我国中性利率比前几年要低,否则不会做出降息30bp的行为。
不符合预期的点有两个。第一点是2024年全年的通胀水平没有明显的修复向上趋势,离3%的通胀年化水平的大目标还是比较远的。第二点是降息的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更加靠后,在9月末才进行降息。
这两个不符合预期的情况推动了低利率时期的来临。虽然去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通胀水平相对较弱,也说明其总需求是不足的,由于降息时间比预期的靠后,所以市场在做进一步定价以获取更大的降息空间。
在低利率时期下,利率市场的波动其实是被动放大的。例如,在过去相对高利率时期,假设10年期国债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其实投资者的容错空间是比较大的。因为债券投资收益由票息和资本利得两部分组成,在高利率时期的票息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在利率下行的时候,票息很难起到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同样幅度的波动,对一个投资组合上的损益是远超过去的。
因此,在接下来的低利率时期下,金融机构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要注意好利率带来的风险。央行也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多次反复提醒这个问题,我非常赞同,比如央行说国债没有违约的风险,持有到期一定是没有风险的,但是阶段性可能会出现利率风险,以及定值上的回撤或投资组合上的损失。
21世纪:你如何看待2025年接下来债市的走向?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因素?
许永斌:由于我们看到2024年的GDP平减指数相对较弱,以及在2024年一季度的CPI基数略高,所以可能2025年第一季度的CPI通胀指数不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弹,需要关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在全年规划中对通胀水平的指导。我认为在今年通胀水平没有明显回升的情况下,还是有空间来进行降息的,我们的货币利率需要更加贴近中性利率。
分析2025年的债市走向,首先要明确利率市场分为前端、中端、长端三个部分。央行降息的时间影响前端利率市场,降息空间影响的是中端利率市场,而长端利率受影响的因素包括发债量的再次供给,以及市场对我国未来五到十年间通胀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的预估。如果央行降息在上半年实现,那么利率曲线会呈现一定的陡峭化,即前端利率降低,而中后端影响不会太大。如果像去年那样降息时间靠后,且和美联储同步,那么我们的利率曲线会比较平坦,金融机构依然会拥抱长端利率。我们在今年会持续关注银行间利率市场的阶段性上升,以及未来和汇率方面配合等情况。
谈货币政策:央行工具箱的四大维度
21世纪:你刚刚多次提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取向,最近有很多对“适度宽松”的解读,你如何看待“适度宽松”?2025年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还有哪些机会值得关注?
许永斌:近两年总需求不足导致通胀疲软,已经是大家的共识,这需要我们的货币利率更加贴近中性利率,而中性利率在过去几年下移趋势比较明显,前面也提到了降息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认为影响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还要关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问题,比如不同地区之间的利差造成阶段性的汇率波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至少有“两本账”,一本是经常项目,一本是资本项目。资本项目方面,中美利差确实达到了过去几年中的最大区间,所以我们阶段性地面临资本流出压力,但在经常项目“这本账”中,我们的账面盈余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两方面能够形成一定的对冲,因此整体来说这是一个制衡的手段。
中国央行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如果总结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维度一共有四种,分别是价格、体量、工具和时机,例如OMO(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价格维度的工具,MLF(中期借贷便利)是价格和体量相结合的工具,此外还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实施的时间,都会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结果。
我认为今年央行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会从体量和价格维度展开。这意味着调整的频率可能会更高,同时会采取多种工具相结合来做好货币政策的调控。
21世纪:谈到货币政策工具箱,去年监管也创设了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新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你认为这两项新工具会对2025年的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许永斌:这两个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是希望以政策空间来换取市场的时间与信心。去年国内权益市场波动非常大,投资者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如果投资者信心恢复不足可能造成投资周期缩短,进一步导致权益类市场波动。特别是我国权益类市场个人投资者比例偏高,可能市场投资者阶段性是不理性的,所以更需要这样能够注入“强心针”的政策。从外部市场角度,“特朗普2.0”可能也会增加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的时间、降息周期以及降息空间等等。
你谈到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能够给市场交易输入更强的流动性,也是前面所说的工具箱中结合了体量和工具维度,来实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障之一。
谈“特朗普2.0”:关注相关政策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21世纪:你多次谈到海外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你看来,后续“特朗普2.0”政策对中国市场最大的影响在哪方面?
许永斌:可以看到特朗普在内阁人员的选择上非常“鹰派”的,我们初步判断,未来特朗普政府会通过限制性贸易让美元、美国经济、美国贸易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甚至可能采取“去全球化”的政策,推翻已有的经济发展规则,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一定影响。
可以看到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各方面数据相对较好,其中一大核心要素在于中国超预期的外贸和生产数据,去年四季度我国外贸也有相对强劲的发展,而在2025年第二季度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可能这一方面会受到一定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在特朗普政府第一次上台后,我国已经在生产、出口等多方面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因此中国政府也留有一定“余手”应对“特朗普2.0”的影响,具体情况还需要看后续美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
21世纪: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2025年中国经济应当如何“稳预期”?
许永斌:如果复盘历史上美联储、欧洲央行经历过的较大市场波动,我认为中国政府稳预期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有准备”,第二是“有应对”,第三是“有后招”,第四是展现政手段与空间要比局势的变化更大。
21世纪: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2025年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请你分享一些投资建议。
许永斌:首先从权益类市场的角度,我认为短期的风险大于机会,因为外部的不确定性还没有落地,我们也处于新旧转换的周期中,所以整体政策波动性比较大。但从中期来看可能机会大于风险,因为中国政府高度关注权益类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波动,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呵护预期,而且整体板块的估值处于一个历史低位。
从债券市场的角度,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期下,2025年降息是很大概率会发生的,因此债券市场有价值与投资机会。依然要重申我前面一个观点,在低利率时期,对金融机构来说,债券市场的波动会被放大,因此机构需要合理、动态、科学地调整好久期,特别是能够充分利用好利率衍生品这样的品种来进行久期管理,这将是接下来金融机构的“必修课”。
(作者:李览青 编辑:方海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