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141633.81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3.5%。
3.5%的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出现边际改善现象,但这一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何看待广东的经济发展态势?
近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王珺是全国较早开展产业集群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在21世纪初与广东一些学者共同提出“专业镇”概念,他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与广东经济实践研究,并形成诸多决策参考。
“广东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压力,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仍应客观、全面、准确看待广东经济。”王珺认为,分析广东经济,短期看需求、中期看结构、长期看趋势。
王珺分析,短期内,投资、消费、出口叠加影响增长率,其中投资既是短期需求、又对中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广东在稳经济的同时,应紧扣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大有效投资,增强结构性变革,形成可持续增长的突破点,用好投资既能解决短期增长问题,也利于中长期结构调整。消费方面,当前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对启动短期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要使这种拉动力持续发挥作用,还需要诸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政策配合发力。
“从长期来看,广东要把握好新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产业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机遇。”王珺说。
广东经济怎么看
南方财经:2024年,广东GDP同比增长3.5%,应该如何去分析广东的经济发展情况?
王珺:广东经济要怎么看?我认为,短期看需求,中期看结构,长期看趋势。
短期内,投资、消费、出口影响增长率,核心问题在于投资。一年内的投资是增量,是需求的一部分,当年新增资金变为项目投入后,增量就转化为存量,成为供给的一部分。那么,投向哪里,投入到什么行业和领域,这将对一个地区的结构变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前,政府投资正大力投向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和以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为重点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当政府投资在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和优化经营环境等方面成效初现时,民营企业就会更多跟进。换句话说,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明显不同。
当时,只要政策放开,民营经济就会大量进入市场;目前,政策放开了,民营经济还不敢迅速跟进,一个重要因素是进入产业的门槛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等资本和技术门槛都比较低的行业,目前的高新技术行业具有门槛较高、变化较快且风险也较大的特点,传统产业又出现了产能过剩。
这就需要政府在激发新工业革命浪潮下的民营经济时做更多的工作。
外贸方面,2024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迈上9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9年位居全国之首。其中,广东实施的“五外联动”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调研发现,也有一些出口企业因担心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关税而带来的影响,出现了“抢订单”现象。如果2025年的一些订单在2024年提前完成了,那么在出口结构不变下,今年的出口订单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2025年稳外贸,还需要在优化结构、拓展市场方面下更大工夫。
消费方面,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于刺激消费是有作用的。但是,这种作用要可持续发挥出来,还需要诸如房地产市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形成和巩固止跌回稳势头。因为广东民营经济中不少产业是与房地产相关的,诸如陶瓷、家具、家用电器、小厨具、家纺和皮革等,过去这些民营企业因为市场意识很强捕捉到了房地产发展的机会。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在政策支持下止跌回稳,那么,消费品以旧换新会释放出更大作用。此外,随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福利政策导向不断向居民倾斜,那么,消费品以旧换新也会有明显增长。再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也不是实施一年就结束,随着国家对这项政策的持续实施,政策效果也会持续得到释放。
南方财经: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经济有什么突出特征?对广东经济短期和中长期的经济波动有何影响?
王珺:广东经济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外贸占比高和产业集中度高,两者又存在着紧密联系。
长期以来,广东外贸占全省GDP的2/3左右,而全国外贸占全国GDP的1/3。从产业集中度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东省前十大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56.6%,到了2019年的这个比重已经达到了79.9%,不仅广东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且占比最大的行业也发生了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占比最大的是纺织及其纤维品制造业,到了2019年是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信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这意味着,广东从最终产品生产转向了更多更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中间产品。
当然,外贸占比较高主要是这些中间产品占比较大。作为外向发展大省,当国际经济环境有利时,广东获得的发展机会就大于全国,当全球经济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时,广东受到的影响也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下,要增强广东产业韧性,就需要向两头伸展。一方面向研发等高端生产和技术环节迈进,补强产业链,另一方面扩展市场渠道和市场结构,以制造业带动服务业发展,以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以持续的结构优化支撑可持续增长。
用好投资穿越周期
南方财经:面对短期的经济增长压力和中长期的结构调整需要,广东经济有哪些关键抓手?
王珺:当前,在新工业革命加快变革下,投资需求就是企业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为导向的技术改造。
2024年,国家实施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政策就是顺应了这个发展趋势的要求。10年前,广东就大规模地推动一轮技术设备更新改造。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第三个10年,广东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规模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与前一轮的大规模技改相关。换句话说,今天用好国家实施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政策对未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近年来广东加大投资的着力点。总之,增长动力之一在投资,当前的投资重点是技改,技改的方向在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此外,关注投资的流向与流量是非常重要的。
大量投资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如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加快未来转向可投资的新兴产业,比如说去年,低空经济还是未来产业,今年就变成了现代产业。这至少说明了一点,产业周期变化更快了,这对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要求。对企业来说,要时时有危机感,从而保持一种创新劲头,而不是可以躺在某一个专利上吃一辈子。对于政府来说,由于新技术具有门槛高、变化快和风险较大的特点,这也需要政府与时俱进,不能像对待日用工业品生产一样,对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南方财经:相比出口,2024年广东消费增长速度不算快。以旧换新政策将对刺激消费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珺:消费品以旧换新应作为一个中长期政策,不能仅依靠这个政策短期内消费就完全释放能量,但政策是启动消费的过程。
启动消费的过程应该"标本兼治"。“标”是要解决短期问题,假定在收入不增长的情况下通过以旧换新来扩大消费;从“本”来看,启动消费还是更多来自收入的提高,而收入增长取决于就业,就业就需要扩大生产和增大投资。而扩大生产和增大投资又需要通过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更多的优质供给。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消费对增长的可持续的拉动力。
当前一些产能的过剩,实质是中低端产能过剩,现在到市场上看,不是群众没有需求,而是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比如说,国内许多超市关门了,但是为什么胖东来、山姆和开市客等超市持续火爆?当然,群众对优质产品的识别也是一种过程。
把握长期发展趋势机遇
南方财经:产业是经济发展之本,在这方面广东如何建立长期的发展优势?
王珺:当前广东正在构建“点线面”相互促进的新产业发展体系。“点”是以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推动新产业发展。截至2024年底,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7.7万家,占全国的16.6%。“线”是以产业链为平台,通过龙头企业的发榜和外包带动上下游企业一同提质增效。这种“链式改造”在全国得到推广。“面”是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基地,建设专业性实验和技术服务等平台,提升区域性整体竞争力。
从动态来看,不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加快其成长,使其在产业中通过市场化并购发挥“蛇吞象”的作用,以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同提质增效,从而加快新兴产业链发展。围绕着新兴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区域性聚集,进而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这将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南方财经:从国家战略看,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一点两地”的重要地位,广东如何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机遇?
王珺: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作为全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可发挥先行探路作用。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和三个关税区”等特点,这是国内其它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中所不具备的。这表明,一方面它的市场一体化建设比仅以境内不同地区规则与标准统一的其他地区更复杂,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过程是要把统一省内9市之间的规则与标准和对接港澳等地区的规则和标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是将高水平开放规则对接和机制衔接与省内9市统一市场建设合二为一。
此外,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粤港澳三地标准化认证,表明三地机制对接规则衔接将更具体化。香港有800多家检测和认证机构,相当一部分认证机构通过它的认证就可减免欧盟认证。利用这样的通道,广东可以引进香港认证机构,不仅仅利于自身产业发展,也能带动香港第三产业活跃,而内地产品质量提升又可以减少一部分购买力外流。此外,发挥“港澳药械通”的优势,可扩大更多购买力流入。
(作者:梁施婷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