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x
- 1.5x
- 1x
- 0.75x
1x
画中画


你为什么喜欢《哪吒》?咱们不说那些大词,就凭个体主观感受,为什么会由内而外的喜欢《哪吒》?底层逆天改命,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无量仙翁满口道义却虚伪阴险,它用神话外衣包裹了现实议题,并通过角色困境与台词精准戳中了我们的集体焦虑与情感痛点。哪吒的底层逆袭是对“宿命论”的浪漫反抗,现在干啥不卷,“逆袭”成为我们心底深处的集体渴望。哪吒作为“魔丸”被预言必遭天劫,却以“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宿命,本质是一场对“出身决定论”的华丽反叛。这不就是我们身边那些对抗学历歧视、地域偏见、家庭背景限制的挣扎么?
本来哪吒的“逆天改命”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悲剧,魔丸必死嘛,却通过亲情、友情的外力介入改写结局,暗喻“个人努力+社会支持”才是突破结构性困境的可能路径,既燃又治愈。
而申公豹的出身困境:被偏见异化的“优秀边缘人”,申公豹作为妖族修炼成仙,却因出身始终不被元始天尊认可,即便能力出众仍被排斥在核心之外。想想职场中的学历门槛、社交圈层的排他性、主流对少数群体的标签化。他的堕落并非源于天生邪恶,而是长期遭受系统性不公后的心理扭曲。我们对其既憎恶又怜悯的矛盾情感,恰恰映射了对“加害者也曾是受害者”的感同身受,可即便如此,申公豹依然坚持内心的善念,为保全陈塘关,以一敌三,纵身一跃,豹爷高义。
我们可能是被误解的哪吒(被贴标签者)、无奈的申公豹(努力无果者),甚至是无意识的陈塘关百姓(偏见施加者)。在“统一答案”要求压抑真实表达的舆论环境中,影片替观众喊出了对偏见的愤怒,完成了一次集体情绪释放。
影片真正击中的,是我们现代社会个体对“被看见”“被承认”的深层需求。无论是哪吒渴望被村民接纳,敖光求龙族脱离海底炼狱,还是申公豹追求仙界认同,本质上都是对“存在价值”的争夺和渴望。
《哪吒》的成功在于将古典神话重构为现代寓言,用“逆天改命”的热血外壳包裹着社会批判的冷峻内核。既提供反抗宿命的爽感,又不动声色地揭示系统性的偏见如何塑造个体命运。这种“浪漫主义叙事+现实主义洞察”的双重表达,才是支撑起120亿票房的核心价值。
(作者:金宗平 编辑:丁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