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新范式②丨一场经济地理的“板块运动”:空间大重塑牵引产业大变革
编者按: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如今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化,特别是AI时代的来临,中国制造业在不断迭代升级中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范式,并成为中国资产价值获得全球重估的一个关键参照。作为闻名全球的制造业之都,东莞是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前哨,也是中国制造新范式的探索者。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策划推出《中国制造新范式》全媒体专题报道,以东莞制造作为观察样本、用专业视角进行深度解析,全方位透视中国制造新范式的内在机理。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康喜、于长洹 东莞报道
制造业在转移中流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布局都不同,布局的合理与否又影响着经济发展全局。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时提出,我国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布局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胡焕庸线”两侧形成明显梯度,其中东南半壁呈现"马太效应"式空间极化,尽管产业开始从"分散到集聚"向"集聚到分散"切换,但产业转移和产业创新的动力还是不够。
一场产业经济地理的“大变局”势在必行。特别是,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革剧烈,我国产业体系完整性和安全性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挑战,亟需加快产业地理和空间体系重塑,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战略纵深优势。
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这场“大变局”正全面推开。近期,广东省21地市的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获批,其中最突出的共性特征是,高度聚焦空间与产业的协同,例如强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用地保障,尤其是针对引领性、颠覆性的战略产业。
其中,“世界工厂”东莞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作为一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50%,产业发展受到空间瓶颈掣肘,大项目“落地难”矛盾突出。
对此,东莞打响了一场“以空间大重塑牵引产业大变革”的突围战。2024年东莞推动“工改工”拆除1.04万亩、城市更新投资738.54亿元、收储土地1.37万亩,形成3.25万亩的“土地库”,其中仅城市更新投资额便占广东的46%,力度空前。
纵深观察,东莞力图从集约和协同两个维度重构内外部产业经济地理:既要在内部盘活空间资源,又要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拓宽外部空间,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相适配的空间、资源支撑体系。这或是求解中国制造新范式的重要答案之一。
产业转移“双向奔赴”
近年,各国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与区域化、多元化与本土化、脱钩与反脱钩等展开激烈博弈。我国产业链面临的不稳定风险明显上升。加快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举措。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认为,这些年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优化制造业空间提出更高要求。从现实条件看,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原来制造业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到现在中西部地区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承接基础。这为中国制造业在国内超大市场实现流动奠定了核心基石,做好了既可促进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也能带动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中国产业有序转移的变迁史中,东莞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城市。
20世纪80年代,东莞通过率先参与世界产业分工,成为全国最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市之一;但快速实现工业化也让东莞土地资源消耗过快,土地开发强度比肩深圳。2023年时,东莞40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零散分布在2万多个地块上,70%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产业空间“天花板”无情压向了东莞。
东莞一家工业园区的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东莞大量的产业空间集中于镇村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和居住区混杂在一起,空间零散、功能凌乱。再加上东莞整体空间就小,空间问题严重制约着好项目、大项目的落地。
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虽然强劲的镇村经济依旧支撑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底盘,但东莞要向下一个万亿GDP大关进军,更需要一场空间变革来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在此背景下,随着国家深化东西部协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力撑,加快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便成为东莞空间挖潜的一大重要方式。
位于广西的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项目,紧邻珠江支流浔江,距离高铁南广线平南南站仅3公里,加上充足的土地空间和人工成本优势,吸引了诸多东莞企业家前来投资。
周建光此前在东莞经营了多年的纺织生意。2019年,他在平南看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于是带领60多家纺织企业从东莞搬到平南。2022年10月,新公司开始试产。如今,周建光已经把生产重心转移到平南,东莞成为配套基地。
在周建光看来,“东纺西移”不是简单地把东莞老旧生产设备搬迁过来,而是在平南完成一次产业升级。因此,不少城市也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生产力布局在一“转”一“接”间的逐步优化。
实际上,中国在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上一直遵循“雁型模式”,让产业对接转移以“双向奔赴”态势展开,既让产业对接转移项目“引得来,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也让东莞等产业迁出地的制造业升级空间得到极大释放。
“亩均论英雄”方法论
对我国而言,制造业有序转移既是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迫切需要。
从产业迁出地看,如何对传统产业转移后腾出的产业空间进行升级改造,让先进制造业更快集聚,成为核心命题。位于东莞高埗镇的裕元鞋厂,曾一度登顶全球最大制鞋工厂宝座,高峰时工人一度达到20万人。随着裕元产能向外转移,其厂房一度空置。但很快,东莞对裕元闲置厂房进行盘活,新项目将打造成为东莞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裕元厂房的盘活,除了是一个厂区的涅槃,更是东莞产业空间再造的范本。梳理近年东莞在土地空间上的实践,不难发现,东莞的主要做法是向连片产业空间、低成本空间要增量,推进镇村工业园整治改造优存量,并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向天空要发展。
通过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东莞实现存量旧工业区在空间形态和产业效益上的双重跃升。
这背后,也是东莞生产方式由加工贸易向自主制造、品牌打造的持续升级。这场行动中,东莞以高标准厂房建设促产业空间改造升级,实现“工业上楼”,为集聚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拓出产业空间,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
图为东莞规模最大的连片“工改工”项目水乡洪梅河西片区。来源:莞台高新产业园区
早在2018年底,东莞第一个“工业上楼”项目,也是大湾区“工业上楼”的样板项目——松湖智谷产业园便投入使用。目前,该产业园已形成以智能制造装备、高端电子信息、5G大数据、研发实验室等为主导的5+N产业体系,年产值达200多亿元。
作为松湖智谷项目的“操盘手”,夏裕雄是东莞“工业上楼”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认为,东莞“工业上楼”一直是以培育产业链为目标,聚焦构建以龙头为引领的产业链上下游及衍生产业链集群,打造“您的上下游,就在我的上下楼,最远不过隔壁那栋楼”的产业生态。
观察人士分析,通过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东莞正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的产业和企业集中,并创新了镇村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的方法技术。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东莞逐步探索出一套“从单元更新到统筹更新、从平面更新到立体更新、从粗放更新到精细更新、从开发更新到运营更新”的复合型空间重塑方法论。
这一探索还将进一步深化。在今年2月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东莞市委书记韦皓表示,东莞将强力推动产业园区再造,打造凤凰涅槃新空间。具体而言,今年东莞重点动工建设35个现代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40个城中村拆除重建。
莞深深度融合红利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区域一体化何以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从区域经济本身的内生动力看,区域一体化要求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更完善,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并破除行政壁垒,形成“核心-节点-腹地”的产业网络。
目前,全国已培育形成30多个跨区域都市圈,以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株潭、武汉等为代表。从现有实践看,区域内不同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存在明显差异,要素流通效率偏低,产业链跨域整合难度大,新基建协同不足等问题都需加快破解。
如果从产业协作的密切性看,以莞深为代表的深圳都市圈在全国最具代表性。近十几年来,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和产业不断升级,深圳产业外溢持续加快,承接深圳产业资源也成了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东莞作为与深圳在地缘上最为紧密的城市,自然成为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重点城市,两座城市的产业协同不断提速。
东莞之所以成为深圳产业外溢的首选之地,除了地缘相近之外,产业差异化和互补也是关键,两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咬合性、融合性非常强。“深圳的科技资源、研发实力不断向东莞渗透,带动了东莞的产业升级,而东莞优良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使深圳各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凤岗天安数码城总经理余安定如是说。
如今,东莞正在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今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共建深圳都市圈,支持塘厦、凤岗建设融深发展先行区,率先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产业配套等方面实现莞深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化。
区域一体化的另一重要红利,是通过空间集聚加速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步伐。
对东莞来说,依托区域内科技创新载体融合,能够加快打造区域科创生态雨林,推动区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深圳光明科学城和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两大科学城从“背靠背”到“手牵手”,莞深融合也将从产业协同走向源头创新共振,城市间的协作效应将更强,进而携手吸引全球高端制造和创新资源集聚,成为全球湾区经济的一极。
从空间要素到交通要素再到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融合,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座城。城的内部,协同与融合的因子让单个城市不再“孤独求败”,而是在共生共融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并为中国制造探出新的升级路径。
莞深融合发展,正在产业空间、创新要素、产业转型等方面为中国区域经济整合提供新模式:两城从“地理邻近”走向“功能嵌套”,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飞地经济”模式进一步强化;而在创新要素上,两城又实现了从“单向流动”到“共生网络”的跃升。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指出,莞深深度融合和此前获批的最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让东莞在空间规划上与深圳形成双向支撑的新局面,进而强化了两地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上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格局。这为莞深两地携手求解空间大重塑牵引产业大变革指明了新方向,也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郑康喜,于长洹 编辑:于长洹)